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灰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起源 | 第9页 |
1.2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3-16页 |
第2章 灰空间在宗教建筑中的相关运用 | 第16-31页 |
2.1 灰空间与清真寺建筑的概念诠释 | 第16-20页 |
2.1.1 灰空间的定义与内涵 | 第16-18页 |
2.1.2 “顺存”、“和平”的清真寺建筑 | 第18-20页 |
2.2 灰空间在宗教建筑中的形态与要素 | 第20-22页 |
2.2.1 灰空间在宗教建筑中的通常存在形态 | 第21页 |
2.2.2 灰空间在宗教建筑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2.3 灰空间在宗教建筑中的运用 | 第22-31页 |
2.3.1 灰空间在中国传统宗教建筑中的运用 | 第23-25页 |
2.3.2 灰空间在西方古典宗教建筑中的运用 | 第25-29页 |
2.3.4 灰空间在东西方现代宗教建筑中的运用 | 第29-31页 |
第3章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灰空间设计 | 第31-63页 |
3.1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文化概况 | 第31-35页 |
3.1.1 “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 第31-32页 |
3.1.2 “河湟谷地”的地域文化 | 第32-33页 |
3.1.3 “和谐共融”的建筑特色 | 第33-35页 |
3.2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的建筑空间布局 | 第35-47页 |
3.2.1 中轴对称的庭院式建筑布局 | 第38-40页 |
3.2.2 关系明确的建筑构成单元 | 第40-41页 |
3.2.3 功能清晰的主要单体建筑 | 第41-47页 |
3.3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灰空间界定 | 第47-55页 |
3.3.1 “无限遐想”的入口灰空间 | 第48-50页 |
3.3.2 “严谨有序”的檐廊灰空间 | 第50-52页 |
3.3.3 “丰富多样”的路径灰空间 | 第52-54页 |
3.3.4 “虚实自然”的庭院灰空间 | 第54-55页 |
3.4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灰空间设计手法 | 第55-59页 |
3.4.1 空间结构的架空与穿插 | 第55-56页 |
3.4.2 边界布局的扩大与减小 | 第56-57页 |
3.4.3 材料属性的选取与利用 | 第57-58页 |
3.4.4 交通路径的组织与连接 | 第58-59页 |
3.5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灰空间设计特征 | 第59-63页 |
3.5.1 空间形态的多义性特征 | 第59-60页 |
3.5.2 交通路径的协调性特征 | 第60页 |
3.5.3 心理情感的暖昧性特征 | 第60-61页 |
3.5.4 视觉感知的再造性特征 | 第61页 |
3.5.5 融合共存的哲学性特征 | 第61页 |
3.5.6 建筑语言的边缘性特征 | 第61-63页 |
第4章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灰空间设计作用 | 第63-69页 |
4.1 弥补建筑机能的不足 | 第63-65页 |
4.1.1 弥补建筑功能跨度不足 | 第63-64页 |
4.1.2 弥补人生理跨度的不足 | 第64页 |
4.1.3 弥补人心理跨度的不足 | 第64-65页 |
4.2 推助内外空间的融合 | 第65-66页 |
4.2.1 增加过渡形式 | 第65页 |
4.2.2 创造连接方法 | 第65-66页 |
4.2.3 充实介入内容 | 第66页 |
4.3 丰富建筑空间的层级 | 第66页 |
4.4 烘托建筑空间的意境 | 第66-69页 |
4.4.1 灰空间中承载物的象外意境 | 第67页 |
4.4.2 空间远近、透视延伸的意境 | 第67页 |
4.4.3 空间洇晕与推递烘托的意境 | 第67-69页 |
第5章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建筑的灰空间设计启示 | 第69-75页 |
5.1 清真寺建筑灰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启示 | 第69-70页 |
5.2 清真寺建筑灰空间设计的材料运用启示 | 第70-73页 |
5.3 “灰空间”对现代清真寺建筑的设计启示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部分研究、实践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