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小麦QTL综述 | 第11-21页 |
1.1 QTL定位技术概述 | 第11-17页 |
1.1.1 常用作图群体的类型 | 第11-12页 |
1.1.1.1 F2群体 | 第11页 |
1.1.1.2 回交群体(BC) | 第11页 |
1.1.1.3 DH群体 | 第11-12页 |
1.1.1.4 RIL群体 | 第12页 |
1.1.2 构建连锁图谱的分子标记 | 第12-14页 |
1.1.2.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 第13页 |
1.1.2.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13页 |
1.1.2.3 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3页 |
1.1.2.4 SSR技术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 第13-14页 |
1.1.2.5 SNP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 第14页 |
1.1.2.6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技术(ISSR) | 第14页 |
1.1.2.7 表达序列标签(EST) | 第14页 |
1.1.2.8 微阵列技术(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 DArT) | 第14页 |
1.1.3 QTL定位方法 | 第14-17页 |
1.1.3.1 单标记分析法(SMA) | 第15页 |
1.1.3.2 间作图法(IM) | 第15-16页 |
1.1.3.3 复合区间作图法(CIM) | 第16页 |
1.1.3.4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 | 第16页 |
1.1.3.5 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 | 第16-17页 |
1.1.4 QTL定位软件和阀值 | 第17页 |
1.2 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1 基因定位技术 | 第17页 |
1.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7页 |
1.2.3 品种和纯度鉴定 | 第17-18页 |
1.3 小麦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 小麦QTL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1 株高性状 | 第19页 |
1.4.2 叶部形态 | 第19-20页 |
1.5 小麦旗叶特点及功能 | 第20页 |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向日葵综述 | 第21-23页 |
2.1 向日葵研究概况 | 第21页 |
2.2 国内外向日葵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2.2.1 国外向日葵研究概况 | 第21页 |
2.2.2 中国向日葵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2.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小麦株高、叶面积QTL分析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23-3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3页 |
3.2.2 DNA的提取 | 第23页 |
3.2.3 DNA浓度检测 | 第23-24页 |
3.2.4 PCR产物扩增 | 第24-25页 |
3.2.4.1 引物 | 第24页 |
3.2.4.2 PCR增体系、扩增程序 | 第24-25页 |
3.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25页 |
3.2.6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5-27页 |
3.2.6.1 DNA提取试剂 | 第25-26页 |
3.2.6.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剂 | 第26-27页 |
3.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7页 |
3.4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7-28页 |
3.4.1 性状的调查测定 | 第28页 |
3.5 数据统计和QTL分析 | 第28页 |
3.6 QTL命名 | 第28页 |
3.7 试验结果 | 第28-32页 |
3.7.1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8-30页 |
3.7.2 株高、旗叶面积性状的QTL | 第30-32页 |
3.7.2.1 株高和旗叶面积的表型变异分析 | 第30-31页 |
3.7.2.2 株高和旗叶面积的QTL定位 | 第31-32页 |
3.8 讨论 | 第32页 |
3.8.1 叶部形态和小麦产量 | 第32页 |
3.8.2 部分性状QTL定位结果比较 | 第32页 |
3.9 结论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油用向日葵XN1616肥料效应初探 | 第34-3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4.1.1 试验地概况 | 第34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4.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34-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向日葵经济性状及产量 | 第35-36页 |
4.2.2 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36-38页 |
4.3 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缩略词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