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电子元件、组件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氧化钼基阻变器件类神经突触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5页
    1.1 引言第11-14页
    1.2 阻变器件简介第14-19页
        1.2.1 阻变器件的发展历史第14-17页
        1.2.2 阻变器件与忆阻器(memristor)第17-19页
        1.2.3 氧化物阻变器件的Ⅰ-Ⅴ特性第19页
    1.3 氧化物阻变器件的物理机制第19-25页
        1.3.1 ECM机制第20-22页
        1.3.2 VCM机制第22-24页
        1.3.3 H_2O对阻变机制的影响第24-25页
    1.4 神经突触模拟器件研究进展第25-31页
        1.4.1 大脑的结构与突触可塑性第25-27页
        1.4.2 神经突触可塑性机制第27页
        1.4.3 两端阻变器件模拟突触可塑性的进展第27-30页
        1.4.4 利用三端阻变器件拟突触可塑性的进展第30-31页
    1.5 α-MoO_3的基本物性第31-33页
    1.6 选题思路和内容安排第33-35页
        1.6.1 选题思路第33-34页
        1.6.2 论文内容安排第34-35页
第二章 器件的制备和表征第35-45页
    2.1 样品制备方法第35-36页
    2.2 样品表征方法第36-40页
    2.3 器件的加工第40-42页
    2.4 器件的电学性质表征第42-45页
第三章 Ag/α-MoO_3/FTO器件的阻变特性第45-67页
    3.1 前言第45页
    3.2 薄膜的制备和表征第45-47页
    3.3 器件ECM阻变特性和机制第47-51页
        3.3.1 器件ECM阻变特性第47-49页
        3.3.2 器件ECM阻变机制第49-51页
    3.4 器件VCM阻变特性第51-53页
    3.5 器件VCM阻变机制第53-64页
        3.5.1 不同环境气氛下器件的Ⅰ-Ⅴ特性第55-58页
        3.5.2 不同阻态器件的微区XPS分析第58-60页
        3.5.3 器件VCM阻变机制第60-64页
    3.6 小结第64-67页
第四章 应用Ag/α-MoO_3/FTO器件模拟神经突触可塑性第67-83页
    4.1 前言第67-68页
    4.2 器件电阻状态连续调控第68-71页
        4.2.1 电压扫描获得连续电阻状态第68-69页
        4.2.2 脉冲电压获得连续电阻状态第69-71页
    4.3 突触可塑性模拟第71-78页
        4.3.1 从短程记忆到长程记忆第72-75页
        4.3.2 激发频率依赖可塑性第75-76页
        4.3.3 激发时序依赖可塑性第76-78页
    4.4 器件突触可塑性机制第78-81页
        4.4.1 突触权重抑制过程第78-79页
        4.4.2 突触权重增强过程第79-81页
    4.5 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基于准二维α-MoO_3的神经突触晶体管第83-99页
    5.1 前言第83-84页
    5.2 器件的制备和结构表征第84-87页
        5.2.1 α-MoO_3单晶的制备和表征第84-85页
        5.2.2 二维α-MoO_3单晶薄片的制备第85-86页
        5.2.3 器件的加工第86-87页
    5.3 器件电性调控及其机制第87-92页
        5.3.1 器件的电学性质第87-88页
        5.3.2 器件电性调控的机制第88-92页
    5.4 器件的神经突触可塑性模拟第92-98页
        5.4.1 EPSC行为第93-95页
        5.4.2 双脉冲易化效应第95-97页
        5.4.3 从短程记忆效应到长程记忆效应第97-98页
    5.5 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7页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MP-9、AQP-1、AQP-5在胰蛋白酶导致的急性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指数对妊娠期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