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响应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收支的影响第11-13页
        1.2.2 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方法第13-14页
        1.2.3 低碳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第14-15页
        1.2.4 增汇/减排对策研究第15-16页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6-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17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研究与技术路线第18-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2 数据来源第20-21页
        1.4.3 技术路线图第21-2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3-28页
    2.1 地理位置第23页
    2.2 自然地理条件第23-26页
    2.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第26-28页
        2.3.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第26-27页
        2.3.2 能源消费水平第27-28页
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第28-33页
    3.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第28-31页
    3.2 土地利用转化分析第31-33页
第四章 土地利用碳蓄积测算第33-44页
    4.1 土地利用土壤碳蓄积第33-40页
        4.1.1 保持用地类型的土壤碳蓄积第37-38页
        4.1.2 转变用地类型的土壤碳蓄积第38-39页
        4.1.3 转变和保持用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分析第39-40页
    4.2 土地利用植被碳蓄积第40-44页
        4.2.1 保持用地类型的植被碳蓄积第42-43页
        4.2.2 转变用地类型的植被碳蓄积第43-44页
第五章 人为源碳排放测算第44-55页
    5.1 研究方法第44-49页
        5.1.1 核算项目第44-45页
        5.1.2 核算方法第45-49页
    5.2 分部门的贵阳市碳排放核算第49-55页
        5.2.1 能源部门碳排放第49-51页
        5.2.2 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第51-53页
        5.2.3 农林牧部门的碳排放第53页
        5.2.4 废弃物碳排放第53-55页
第六章 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第55-60页
    6.1 人为源碳排放第56-57页
    6.2 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第57-59页
    6.3 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第59-60页
第七章 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第60-68页
    7.1 预测模型的确定第61-64页
        7.1.1 初始概率的确定第61-62页
        7.1.2 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检验第62-63页
        7.1.3 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预测第63-64页
    7.2 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第64-67页
        7.2.1 碳蓄积预测第64-65页
        7.2.2 碳排放预测第65-66页
        7.2.3 净碳排放预测第66-67页
    7.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第67-68页
第八章 低碳土地利用对策研究第68-72页
    8.1 碳增汇政策第68-71页
        8.1.1 土地利用结构碳汇优化第69页
        8.1.2 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第69页
        8.1.3 林地管理第69-70页
        8.1.4 农地管理第70页
        8.1.5 草地管理第70-71页
    8.2 碳减排政策第71-72页
        8.2.1 土地利用结构碳减排优化第71页
        8.2.2 农业碳减排第71-72页
        8.2.3 建设用地碳减排第72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72-75页
    9.1 研究结论第72-74页
    9.2 创新与不足第74-75页
        9.2.1 创新点第74-75页
        9.2.2 研究不足第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致谢第80-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是和而不同还是殊途同归?-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
下一篇:戴季陶的思想转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