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平衡法基本理念 | 第12-17页 |
2.1 平衡法概念与特征 | 第12-13页 |
2.2 平衡法的要素 | 第13-14页 |
2.3 传统理论中平衡法理念的体现 | 第14-17页 |
2.3.1 东方古代智慧中的平衡思想 | 第14-15页 |
2.3.2 西方传统思想中的平衡思想 | 第15页 |
2.3.3 东西方平衡理念的一致性 | 第15-17页 |
第3章 人权司法救济制度中的平衡理念 | 第17-22页 |
3.1 人权概念中体现的“平衡”理念 | 第17-19页 |
3.1.1“人”与“权”的逻辑辩证属性 | 第17页 |
3.1.2 人权道德属性与法律属性的平衡 | 第17-18页 |
3.1.3 人权保护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平衡 | 第18-19页 |
3.2 司法中体现的“平衡”理念 | 第19-22页 |
3.2.1 司法的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平衡 | 第19-20页 |
3.2.2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平衡 | 第20页 |
3.2.3 自由裁量权与羁束裁量权的平衡 | 第20-22页 |
第4章 平衡法视野下人权司法救济的比较研究 | 第22-28页 |
4.1 国际人权保障机制 | 第22-25页 |
4.1.1 西方人权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第22-23页 |
4.1.2 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与区域性人权保护 | 第23-24页 |
4.1.3 平衡理念在国际人权司法救济实践中的运用 | 第24-25页 |
4.2 我国人权救济制度 | 第25-28页 |
4.2.1 我国人权司法救济制度的现状 | 第25-26页 |
4.2.2 我国人权司法救济制度的不足 | 第26-28页 |
第5章 平衡法视野下人权司法救济的发展方向 | 第28-35页 |
5.1 平衡法对人权司法救济的推动作用 | 第28-31页 |
5.1.1 程序性人权与实体性人权的平衡推动人权救济的真实性 | 第28-29页 |
5.1.2 人权司法公信与人权司法自信的平衡推动人权救济的普遍性 | 第29-30页 |
5.1.3 人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推动人权救济的实效性 | 第30-31页 |
5.2 平衡法视野下人权司法保护的方式 | 第31-35页 |
5.2.1 司法独立是发挥法院人权保障功能的重要保证 | 第31-32页 |
5.2.2 平衡人本主义和权利救济的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5.2.3 完善诉权保障人权司法救济的实现 | 第33-34页 |
5.2.4 适用平衡思想推动人权的自我救济与司法救济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