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土体多场耦合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本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蠕变状态下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试验研究 | 第19-30页 |
2.1 试验仪器简介 | 第19-20页 |
2.1.1 压力板仪 | 第19-20页 |
2.1.2 操作步骤 | 第20页 |
2.2 试样基本物理性质 | 第20-21页 |
2.3 试验步骤 | 第21-23页 |
2.4 不同轴压的试验结果 | 第23-25页 |
2.5 不同初始含水率的试验结果 | 第25-27页 |
2.6 不同初始干密度的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非饱和土固-液-气三相耦合控制方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0-47页 |
3.1 非饱和土固-液-气三相耦合控制方程 | 第30-34页 |
3.1.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30-32页 |
3.1.2 平衡微分方程 | 第32-33页 |
3.1.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3-34页 |
3.2 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基本介绍 | 第34-36页 |
3.3 固-液-气三相耦合模型的验证 | 第36-42页 |
3.3.1 砂柱排水试验介绍 | 第36-37页 |
3.3.2 数值计算模型及物理参数 | 第37-38页 |
3.3.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38-39页 |
3.3.4 计算结果 | 第39-42页 |
3.4 两相耦合与三相耦合的对比分析 | 第42-46页 |
3.4.1 流-固耦合的对比 | 第42-44页 |
3.4.2 气-液耦合的对比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降雨作用下非饱和土边坡固-液-气三相耦合分析 | 第47-70页 |
4.1 几何模型及物理参数 | 第47-49页 |
4.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49页 |
4.3 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49-53页 |
4.3.1 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 | 第49-51页 |
4.3.2 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51-53页 |
4.4 降雨持时的影响 | 第53-58页 |
4.5 两相耦合的对比 | 第58-62页 |
4.6 进气值的影响 | 第62-65页 |
4.7 各向异性的影响 | 第65-6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0-83页 |
5.1 陈山滑坡概况 | 第70-73页 |
5.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70-71页 |
5.1.2 地形地貌 | 第71页 |
5.1.3 气象水文 | 第71-72页 |
5.1.4 地层岩性 | 第72-73页 |
5.1.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73页 |
5.2 陈山滑坡固-液-气三相耦合数值分析模型 | 第73-76页 |
5.2.1 几何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3-76页 |
5.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76页 |
5.3 计算结果 | 第76-82页 |
5.3.1 孔隙水压力变化 | 第76-77页 |
5.3.2 孔隙气压力变化 | 第77-78页 |
5.3.3 位移变化 | 第78-80页 |
5.3.4 稳定性分析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