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玉米叶水解液作为好氧反硝化菌碳源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水体中硝酸盐的污染来源第11页
    1.2 水体中硝酸盐污染危害第11-12页
    1.3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第12页
    1.4 新型脱氮技术第12-15页
        1.4.1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第12-13页
        1.4.2 厌氧氨氧化工艺第13-14页
        1.4.3 全程自养脱氮工艺第14-15页
    1.5 反硝化第15-21页
        1.5.1 好氧反硝化机理第17-18页
        1.5.2 好氧反硝化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3 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第19-21页
    1.6 外加碳源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6.1 传统碳源第21页
        1.6.2 新型碳源第21-22页
    1.7 反硝化过程中间产物N_2O的排放第22-24页
        1.7.1 N_2O的危害第22-23页
        1.7.2 N_2O的生成第23-24页
    1.8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4-26页
        1.8.1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24-25页
        1.8.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玉米叶水解预处理条件优化第26-35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1.1 实验菌种第27页
        2.1.2 培养基第27页
        2.1.3 碳源材料第27页
        2.1.4 主要实验仪器第27-28页
        2.1.5 分析方法第28页
    2.2 菌株的驯化第28页
    2.3 玉米叶水解预处理第28-34页
        2.3.1 玉米叶粉碎粒径的影响第29-30页
        2.3.2 NaOH浓度的影响第30-31页
        2.3.3 固液负荷比的影响第31-32页
        2.3.4 预处理温度的影响第32-33页
        2.3.5 预处理时间的影响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螯台球菌利用玉米叶水解液进行好氧反硝化的特性研究第35-48页
    3.1 实验材料第35-36页
        3.1.1 实验菌种第35页
        3.1.2 培养基第35-36页
        3.1.3 主要实验仪器第36页
        3.1.4 分析方法第36页
    3.2 实验方法第36页
    3.3 不同培养条件对TAD1的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第36-47页
        3.3.1 TAD1利用不同碳源时的好氧反硝化性能第36-38页
        3.3.2 初始pH对TAD1的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第38-41页
        3.3.3 初始NO_3~--N对TAD1的好氧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第41-45页
        3.3.4 初始NO_2~--N对TAD1的好氧反硝化性能的的影响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高效利用玉米叶水解液的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与鉴定第48-59页
    4.1 实验材料第48-49页
        4.1.1 菌种来源第48页
        4.1.2 培养基第48-49页
        4.1.3 主要实验仪器第49页
        4.1.4 分析方法第49页
    4.2 好氧反硝化菌的筛选第49-50页
    4.3 好氧反硝化菌B2的鉴定第50-57页
        4.3.1 菌株B2的生理生化鉴定第50-54页
        4.3.2 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第54-57页
    4.4 菌株B2的好氧反硝化性能测定第57-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地衣芽孢杆菌B2的好氧反硝化特性研究第59-67页
    5.1 实验材料第59-60页
        5.1.1 实验菌种第59页
        5.1.2 培养基第59页
        5.1.3 主要实验仪器第59-60页
    5.2 溶解氧/转速对B2的好氧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第60-61页
    5.3 pH对B2的好氧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第61-62页
    5.4 温度对B2的好氧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第62-63页
    5.5 初始NO_3~--N对B2的好氧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第63-65页
    5.6 初始NO_2~--N对B2的好氧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第65-66页
    5.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结论第67-68页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件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乒乓球注册运动员人才资源分布情况研究
下一篇: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马龙和许昕的技战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