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银行法论文

银行卡未授权交易损失分配规则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一、银行卡未授权交易行为的争议及其法律原因第11-23页
    (一) 民法视域下银行卡未授权交易行为性质的不确定性第11-14页
        1. 持卡人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第11-12页
        2. 银行卡未授权交易行为性质的民法分析第12-14页
    (二) 银行卡未授权交易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不确定性第14-18页
        1. 密码缺陷风险由谁承担第15-16页
        2. 银行卡及密码保护义务性质之辨第16-17页
        3. 交易安全保护理念之摇摆第17-18页
    (三) 司法裁判思维的困惑与分歧第18-20页
        1. 密码使用是否直接视为本人行为或授权依据第18-19页
        2. 密码泄露举证责任分配不明第19-20页
        3. 义务履行过错之比较第20页
    (四) 相关法律规定之缺失与矛盾第20-23页
        1. 法律法规付之阙如第20-21页
        2. 电子签名效力规定不一第21-23页
二、银行卡未授权交易损失分配的理念与原则第23-35页
    (一) 英美法系未授权交易损失分配规则借鉴第23-26页
        1. 美国《诚实借贷法》与《电子资金划拨法》第23-24页
        2. 英国法律及银行惯例对未授权交易损失分配的调整第24-25页
        3. 澳大利亚《电子资金划拨指导法》第25-26页
    (二) 持卡人倾斜性保护的理论基础第26-30页
        1. 风险分散第26-27页
        2. 制度激励第27-28页
        3. 金融消费者保护第28-30页
    (三) 现有制度立法理念角度的反思第30-32页
        1. 不足以提高持卡人谨慎注意水平第30-31页
        2. 难以促进银行卡的技术进步第31-32页
        3. 不利于现代支付体系的发展第32页
    (四) 未授权交易损失分配规则的基本原则第32-35页
        1. 损失最小化原则第33页
        2. 损失有效分散原则第33-34页
        3. 利益平衡原则第34-35页
三、我国银行卡未授权交易损失分配具体制度构建第35-42页
    (一) 各方主体权利义务的明确第35-37页
        1. 持卡人妥善保管义务与及时通知义务第35-36页
        2. 银行安全保障义务与谨慎审查义务第36-37页
    (二) 交易是否已获授权的判定标准第37-39页
        1. "私人密码使用即为本人"原则的限制第37-38页
        2. 授权标准的探讨第38-39页
    (三) 具体分配规则的构建第39-42页
        1. 责任限额条款第39-40页
        2. 免责事由第40页
        3. 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与归责原则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致谢词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B PLC的污水泵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下一篇: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排课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