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中国城市山水资源的复杂多样性和敏感性 | 第10页 |
1.1.2 城市化进程与景观环境建设所产生的矛盾 | 第10-11页 |
1.1.3 现代城市景观面貌的趋同性 | 第11页 |
1.1.4 山水城市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 第11-12页 |
1.2 研究山水格局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 | 第13页 |
1.4.1 山水格局 | 第13页 |
1.4.2 城市山水格局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及发展动向 | 第13-18页 |
1.5.1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5.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第15-17页 |
1.5.3 结论 | 第17-18页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实施框架 | 第18-20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2 论文实施框架 | 第19-20页 |
2 城市山水格局理论研究 | 第20-39页 |
2.1 我国城市山水格局的营建概况 | 第20-33页 |
2.1.1 我国传统城市山水格局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2.1.2 我国传统城市山水格局营建思想精髓 | 第23-27页 |
2.1.3 我国城市山水格局营建案例 | 第27-32页 |
2.1.4 我国城市山水格局的古今对比 | 第32-33页 |
2.2 西方城市与自然格局协调发展相关研究 | 第33-35页 |
2.2.1 西方城市自然格局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2.2.2 西方城市的生态规划理念与方法 | 第34-35页 |
2.2.3 我国山水城市建设向西方生态规划理论的借鉴 | 第35页 |
2.3 城市山水格局的景观内涵特征 | 第35-38页 |
2.3.1 协调共生性一一景观生态 | 第35-36页 |
2.3.2 东方韵味性——山水文化 | 第36页 |
2.3.3 独一无二性——城市特色 | 第36-37页 |
2.3.4 可持续发展性——人本思想 | 第37-38页 |
2.4 城市山水格局的解析原则 | 第38页 |
2.4.1 整体性原则 | 第38页 |
2.4.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8页 |
2.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3 城市山水格局的解析方法研究 | 第39-50页 |
3.1 城市山水格局的构成要素 | 第39-42页 |
3.1.1 山体形态要素 | 第39-40页 |
3.1.2 水体形态要素 | 第40-42页 |
3.1.3 城市绿地要素 | 第42页 |
3.1.4 城市建筑要素 | 第42页 |
3.1.5 行为心理要素 | 第42页 |
3.2 自然山、水要素与城市要素的关系 | 第42-45页 |
3.2.1 山与城市的关系 | 第43-44页 |
3.2.2 水与城市的关系 | 第44页 |
3.2.3 山、水、城三者的组合关系 | 第44-45页 |
3.3 城市山水格局解析法研究 | 第45-48页 |
3.3.1 空间主观评价法 | 第45-46页 |
3.3.2 多尺度空间研究法 | 第46-47页 |
3.3.3 形态研究法 | 第47-48页 |
3.3.4 规划意象研究法 | 第48页 |
3.4 小结 | 第48-50页 |
4 蚌埠城市山水格局的解析研究 | 第50-66页 |
4.1 蚌埠的环境背景 | 第50-52页 |
4.1.1 地理环境 | 第50页 |
4.1.2 城市地理特征 | 第50-51页 |
4.1.3 人文历史 | 第51-52页 |
4.2 蚌埠山水格局研究范畴与途径 | 第52-54页 |
4.2.1 研究范畴 | 第52-53页 |
4.2.2 研究途径 | 第53-54页 |
4.3 蚌埠城市山水格局宏观研究方法 | 第54-57页 |
4.3.1 多尺度空间研究法 | 第54-55页 |
4.3.2 形态研究法 | 第55-57页 |
4.3.3 蚌埠宏观山水格局总结 | 第57页 |
4.4 蚌埠城市山水格局中观研究方法 | 第57-63页 |
4.4.1 多尺度空间研究法 | 第57页 |
4.4.2 中观城市山水格局构成要素的现状 | 第57-59页 |
4.4.3 形态研究法 | 第59-60页 |
4.4.4 规划意象研究法 | 第60-63页 |
(1) “古蚌含珠”的城市山水格局意象 | 第60-61页 |
(2) 蚌埠山林格局意象解析 | 第61页 |
(3) 蚌埠水系格局意象解析 | 第61-62页 |
(4) 蚌埠城市山水格局规划 | 第62-63页 |
4.5 基于蚌埠山水格局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 第63-65页 |
4.5.1 基于城市山水格局的景观规划结构 | 第63-64页 |
4.5.2 基于城市山水形胜格局的十景意境 | 第64-65页 |
4.6 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语 | 第66-68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6-67页 |
5.1.1 理论研究方面 | 第66页 |
5.1.2 实践研究方面 | 第66-67页 |
5.2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67页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图表索引 | 第72-75页 |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