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扩散、传质过程及原理论文

热态多相搅拌反应器内传质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2-52页
    1.1 多相流体系中容积传质系数测定方法的研究第23-29页
        1.1.1 动态法第23-25页
        1.1.2 稳态法第25-26页
        1.1.3 小结第26-29页
    1.2 气-液搅拌反应器内传质性能的研究第29-38页
        1.2.1 常温气-液体系传质性能的研究第29-37页
        1.2.2 热态气-液两相搅拌反应器的研究第37-38页
        1.2.3 小结第38页
    1.3 气-液-固三相搅拌反应器内传质性能的研究第38-48页
        1.3.1 常温气-液-固三相搅拌反应器内传质性能的研究第38-46页
        1.3.2 热态气-液-固三相搅拌反应器的研究第46-48页
        1.3.3 小结第48页
    1.4 传质理论和模型研究进展第48-50页
        1.4.1 经典传质理论第49页
        1.4.2 经典理论的修正第49-50页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50-52页
        1.5.1 热态气-液非凝并体系传质性能研究第50-51页
        1.5.2 热态多相凝并体系传质性能研究第51页
        1.5.3 气-液凝并体系多种组合桨传质性能研究第51页
        1.5.4 热态传质理论模型第51-52页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第52-70页
    2.1 实验流程及设备第52-59页
        2.1.1 实验总流程及设备第52-53页
        2.1.2 非凝并体系实验装置第53-56页
        2.1.3 凝并体系实验装置第56-59页
    2.2 测试方法及原理第59-70页
        2.2.1 搅拌转速第59-60页
        2.2.2 搅拌功率第60-61页
        2.2.3 热态下的气量第61-62页
        2.2.4 总体气含率第62-63页
        2.2.5 容积传质系数k_La第63-70页
第三章 热态气-液两相非凝并体系传质性能研究第70-78页
    3.1 功率的影响第70-71页
    3.2 气速的影响第71-73页
    3.3 温度的影响第73页
    3.4 k_La 关联式第73-76页
    3.5 小结第76-78页
第四章 热态多相凝并体系气液分散及传质性能研究第78-104页
    4.1 气-液两相体系第78-90页
        4.1.1 气液分散转速第78-80页
        4.1.2 通气搅拌功率第80-82页
        4.1.3 总体气含率第82-85页
        4.1.4 气液相界面积第85页
        4.1.5 容积传质系数第85-90页
    4.2 气-液-固三相体系第90-101页
        4.2.1 固液悬浮转速第90-91页
        4.2.2 通气搅拌功率第91-94页
        4.2.3 容积传质系数第94-101页
    4.3 小结第101-104页
        4.3.1 临界转速第101页
        4.3.2 通气搅拌功率第101页
        4.3.3 整体气含率及相界面积第101-102页
        4.3.4 容积传质系数第102-104页
第五章 气-液两相凝并体系多种组合桨传质性能研究第104-124页
    5.1 气液分散转速第104-105页
    5.2 通气搅拌功率第105-112页
        5.2.1 操作条件的影响第105-108页
        5.2.2 桨型的影响第108-111页
        5.2.3 测定k_La的通气搅拌功率区间第111-112页
    5.3 容积传质系数(k_La)第112-121页
        5.3.1 操作条件的影响第112-115页
        5.3.2 桨型的影响第115-121页
    5.4 小结第121-124页
        5.4.1 气液分散转速第121页
        5.4.2 通气搅拌功率第121页
        5.4.3 容积传质系数第121-124页
第六章 热态传质理论模型第124-132页
    6.1 热态传质理论模型第124-130页
        6.1.1 凝并体系第126-128页
        6.1.2 非凝并体系第128-130页
    6.2 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32-136页
    7.1 主要结论第132-133页
    7.2 创新点第133-134页
    7.3 前景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0-152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152-153页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一卡通圈存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大连保税物流园物流管理商务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