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镍钒水滑石及其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符号说明第11-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2页
    1.1 超级电容器第18-23页
        1.1.1 超级电容器简介第18页
        1.1.2 超级电容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8-19页
        1.1.3 超级电容器特点第19-20页
        1.1.4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进程第20-21页
        1.1.5 超级电容器主要的电极材料第21-23页
    1.2 水滑石第23-29页
        1.2.1 水滑石简介第23页
        1.2.2 水滑石的结构及特点第23-24页
        1.2.3 水滑石的二维纳米效应及应用第24-26页
        1.2.4 水滑石的制备第26-27页
        1.2.5 水滑石在超级电容器中研究应用第27-29页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29页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29-3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2-36页
    2.1 实验试剂第32页
    2.2 实验仪器第32-33页
    2.3 分析表征方法第33-36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3页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3-34页
        2.3.3 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第34页
        2.3.4 高倍透射电镜(HRTEM)第34页
        2.3.5 拉曼光谱仪(Raman)分析第34页
        2.3.6 电化学测试第34-36页
第三章 不同金属摩尔比NixV-LDH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第36-46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实验内容第36-37页
        3.2.1 不同金属摩尔比的NixV-LDH的制备第36-37页
        3.2.2 电化学测试条件第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4页
        3.3.1 不同金属摩尔比的镍钒水滑石结构及形貌表征分析第37-40页
            3.3.1.1 X射线衍射(XRD)表征第37-38页
            3.3.1.2 红外吸收光谱(FT-IR)表征第38-39页
            3.3.1.3 SEM表征第39-40页
        3.3.2 NixV-LDHs水滑石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40-44页
            3.3.2.1 循环伏安测试第40-41页
            3.3.2.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41-42页
            3.3.2.3 循环性能测试与倍率性能测试第42-44页
            3.3.2.4 交流阻抗测试第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镍钒水滑石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Ni_2V-LDH/CNT)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第46-56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7页
        4.2.1 碳纳米管的酸化氧化处理第46-47页
        4.2.2 镍钒水滑石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7页
        4.2.3 电化学测试条件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4页
        4.3.1 碳纳米管的形貌结构表征第47-49页
            4.3.1.1 碳纳米管的XRD表征和SEM表征第47-48页
            4.3.1.2 碳纳米管的Raman表征第48-49页
        4.3.2 镍钒水滑石与碳纳米管(Ni_2V-LDH/CNT)的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第49-51页
            4.3.2.1 Ni_2V-LDH/CNT的XRD表征第49-50页
            4.3.2.2 Ni_2V-LDH/CNT的HR-TEM表征第50-51页
        4.3.3 Ni_2V-LDH/CNT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1-54页
            4.3.3.1 Ni_2V-LDH/CNT的循环伏安测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第51-52页
            4.3.3.2 Ni_2V-LDH/CNT的循环稳定性测试第52-53页
            4.3.3.3 Ni_2V-LDH/CNT-2的倍率性能测试第53-5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4-56页
第五章 镍钒水滑石和碳复合材料(Ni_2V-LDH/C)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第56-68页
    5.1 引言第56-57页
    5.2 实验部分第57-58页
        5.2.1 不同氧化程度氧化乙炔黑的制备第57页
        5.2.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7页
        5.2.3 电化学测试条件第57-5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8-66页
        5.3.1 氧化乙炔黑的形貌结构表征第58-60页
            5.3.1.1 氧化乙炔黑的X衍射分析(XRD)表征第58页
            5.3.1.2 氧化乙炔黑的SEM表征第58-59页
            5.3.1.3 氧化乙炔黑的XPS表征第59-60页
        5.3.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表征第60-62页
            5.3.2.1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XRD表征第60页
            5.3.2.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SEM表征和Mapping表征第60-62页
            5.3.2.3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HRTEM表征第62页
        5.3.3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第62-66页
            5.3.3.1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与充放电测试第63-64页
            5.3.3.2 Ni_2V-LDH/C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能测试与倍率性能测试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68-70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创新点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致谢第76-78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80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0-81页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性能小型化手机终端天线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特征向量的频谱熵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