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的焊缝缺陷检测及分类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论文背景 | 第8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3.1 射线检测法 | 第10页 |
1.3.2 超声波检测法 | 第10页 |
1.3.3 其他检测方法 | 第10-11页 |
1.3.4 焊缝缺陷分类相关研究 | 第1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系统组成及焊缝相关知识 | 第13-20页 |
2.1 焊接技术 | 第13-14页 |
2.2 系统设计 | 第14-17页 |
2.2.1 系统硬件设备及设计 | 第14-16页 |
2.2.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16-17页 |
2.2.3 系统整体流程设计 | 第17页 |
2.3 焊缝缺陷类型 | 第17-19页 |
2.3.1 真实缺陷 | 第17-19页 |
2.3.2 伪缺陷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焊缝图像预处理 | 第20-31页 |
3.1 原始焊缝图像序列分析 | 第20-21页 |
3.2 图像筛选与有效区域提取 | 第21-22页 |
3.3 图像旋转矫正 | 第22-27页 |
3.3.1 图像旋转矫正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3.3.2 图像旋转矫正算法 | 第23-24页 |
3.3.3 旋转角度的确定 | 第24-27页 |
3.4 焊缝核心区域的提取 | 第27-29页 |
3.4.1 初步提取 | 第27-28页 |
3.4.2 二次提取 | 第28-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罐身区域焊缝缺陷的检测与类型判别 | 第31-44页 |
4.1 算法的选择 | 第31页 |
4.2 改进的背景差分法 | 第31-35页 |
4.2.1 算法依据 | 第31-32页 |
4.2.2 背景模型的构建 | 第32-34页 |
4.2.3 焊缝缺陷特征的提取 | 第34-35页 |
4.2.4 背景模型的更新 | 第35页 |
4.3 缺陷的检测与类型判别 | 第35-39页 |
4.3.1 缺陷面积检测法 | 第35-36页 |
4.3.2 缺陷亮度检测法 | 第36-37页 |
4.3.3 波形检测法 | 第37-39页 |
4.3.4 焊缝缺陷类型的判别流程 | 第39页 |
4.4 相关实验及讨论 | 第39-43页 |
4.4.1 缺陷面积检测的阈值讨论 | 第39-40页 |
4.4.2 缺陷亮度检测的阈值讨论 | 第40-41页 |
4.4.3 波形检测相关取值讨论 | 第41-42页 |
4.4.4 罐身区域焊缝模拟检测实验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两端焊缝缺陷的检测 | 第44-60页 |
5.1 残影干扰消除 | 第44-46页 |
5.1.1 问题描述 | 第44页 |
5.1.2 算法步骤 | 第44-46页 |
5.2 基于拟合波形的焊缝缺陷检测 | 第46-52页 |
5.2.1 波形序列获取及预处理 | 第47-48页 |
5.2.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波形拟合 | 第48-50页 |
5.2.3 缺陷检测方法 | 第50-52页 |
5.3 基于横向累加波形的虚焊检测 | 第52-55页 |
5.3.1 横向累加波形 | 第52-53页 |
5.3.2 波形特征判断 | 第53-55页 |
5.4 两端焊缝缺陷检测整体流程 | 第55页 |
5.5 实验与讨论 | 第55-59页 |
5.5.1 差异波形判断的阈值讨论 | 第55-56页 |
5.5.2 波峰谷差值判断的阈值讨论 | 第56-57页 |
5.5.3 两端焊缝模拟检测实验 | 第57页 |
5.5.4 与罐身区域缺陷检测算法的优劣对比 | 第57-58页 |
5.5.5 实际生产在线检测实验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