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2-18页 | 
| 1. 现代医学的神经性耳鸣探讨 | 第12-15页 | 
| 1.1 定义及流行性病学 | 第12页 | 
| 1.2 神经性耳鸣的发病因素 | 第12-13页 | 
| 1.3 神经性耳鸣的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 1.4 神经性耳鸣的诊断 | 第14页 | 
| 1.5 神经性耳鸣的治疗 | 第14-15页 | 
| 2. 传统中医学的神经性耳鸣探讨 | 第15-18页 | 
| 2.1 神经性耳鸣的中医病名 | 第15页 | 
| 2.2 神经性耳鸣的病机 | 第15-16页 | 
| 2.3 神经性耳鸣的中医治疗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8-23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8-19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1.4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1.5 排除标准 | 第18-19页 | 
| 1.6 脱落与中止标准 | 第19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 2.1 治疗组 | 第19-20页 | 
| 2.2 对照组 | 第20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 4.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1页 | 
| 5. 安全性评价 | 第21页 | 
| 6. 统计学处理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第23-31页 | 
| 1 病例收集 | 第23页 | 
| 2.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第23-26页 | 
| 2.1 两组治疗前性别的比较 | 第23页 | 
| 2.2 两组治疗前年龄的比较 | 第23-24页 | 
| 2.3 两组治疗前病程的比较 | 第24页 | 
| 2.4 两组治疗前耳鸣响度匹配的比较 | 第24-25页 | 
| 2.5 两组治疗前耳鸣响度匹配分布的比较 | 第25页 | 
| 2.6 两组治疗前THI量表评分的比较 | 第25页 | 
| 2.7 两组治疗前THI量表评分功能性评分的比较 | 第25页 | 
| 2.8 两组治疗前THI量表评分情绪性评分的比较 | 第25-26页 | 
| 2.9 两组治疗前THI量表评分严重性评分的比较 | 第26页 | 
| 2.10 两组治疗前烦躁评估等级比较 | 第2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6-31页 | 
| 3.1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的比较 | 第26-27页 | 
| 3.2 两组治疗前后THI量表评分的比较 | 第27页 | 
| 3.3 两组治疗前后THI量表评分功能性评分的比较 | 第27页 | 
| 3.4 两组治疗前后THI量表评分情绪性评分的比较 | 第27-28页 | 
| 3.5 两组治疗前后THI量表评分严重性评分的比较 | 第28页 | 
| 3.6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匹配的比较 | 第28页 | 
| 3.7 两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匹配分布的比较 | 第28-29页 | 
| 3.8 两组治疗前后烦躁评估等级的比较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1-36页 | 
| 1. 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31页 | 
| 1.1 流行病学分析 | 第31页 | 
| 1.2 结果分析 | 第31页 | 
| 2. 针刺取穴分析 | 第31-32页 | 
| 3. 耳管灸机理分析 | 第32-34页 | 
| 3.1 灸法的温热效应是耳管灸产生作用的前提 | 第32页 | 
| 3.2 灸法的抗炎机制是耳管灸产生作用的直接促动力 | 第32-33页 | 
| 3.3 耳管灸动脉自旋标记的影像学分析 | 第33-34页 | 
| 4. 耳管灸的优势分析 | 第34页 | 
| 5. 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 6. 研究设计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附录 | 第40-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