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生态文明视域下老子思想与生态幸福观的建构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第12页
        1.1.2 问题的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3-17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第16-17页
    1.3 论文研究方法第17页
    1.4 论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第17-18页
        1.4.1 创新之处第17页
        1.4.2 不足之处第17-18页
第二章 生态幸福观的概述第18-25页
    2.1 生态幸福观的提出背景第18-19页
        2.1.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幸福的基本条件第18-19页
        2.1.2 建构生态幸福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第19页
    2.2 生态幸福观的内涵第19-22页
        2.2.1 “生态”的哲学意蕴第19-20页
        2.2.2 “幸福”具有生态本性第20-21页
        2.2.3 生态幸福观的内涵第21-22页
    2.3 生态幸福观的基本特征第22-25页
        2.3.1 时代性——生态幸福观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必然选择第22-23页
        2.3.2 精神性——生态幸福观是人类的生态理性精神第23-24页
        2.3.3 责任性——生态幸福观是人类对生态实践的责任担当第24页
        2.3.4 国际共同性——生态幸福观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第24-25页
第三章 生态幸福观建构的现实必要性与实现可能性第25-29页
    3.1 生态幸福观建构的必要性第25-27页
        3.1.1 生态环境现状要求建构生态幸福观第25页
        3.1.2 社会文化精神现状要求建构生态幸福观第25-27页
    3.2 生态幸福观建构的可能性第27-29页
        3.2.1 现代文明为生态幸福观奠定了基础第27-28页
        3.2.2 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指向整体利益的幸福第28-29页
第四章 当前生态幸福观构建的意义和困境第29-32页
    4.1 生态幸福观建构的意义第29页
        4.1.1 实现人类的优雅生存第29页
        4.1.2 实现我国的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梦想第29页
    4.2 当前生态幸福观建构的困境第29-32页
        4.2.1 来自个人主义的困境第29-30页
        4.2.2 来自消费主义的困境第30页
        4.2.3 来自国际经济竞争的困境第30页
        4.2.4 来自国际资源争夺的困境第30-32页
第五章 老子的生态思想和幸福智慧第32-36页
    5.1 老子的生态思想第32-34页
        5.1.1 道法自然——认识观的整体性第32页
        5.1.2 道生万物——价值观的平等性第32-33页
        5.1.3 自然无为——实践观的无为性第33-34页
    5.2 老子的幸福智慧第34-36页
        5.2.1 少私寡欲、俭吝有度——简约生活观第34页
        5.2.2 知足不辱、知止不贻——适度发展观第34-35页
        5.2.3 上善若水,知和不争——和谐社会观第35-36页
第六章 基于老子思想的生态幸福观的建构路径第36-44页
    6.1 生态伦理维度的建构第36-39页
        6.1.1 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第37-38页
        6.1.2 当代中国社会生态伦理现状第38页
        6.1.3 生态伦理建构的条件第38-39页
    6.2 个人维度生态幸福观的建构第39-41页
        6.2.1 个人物质生活抑奢崇俭第39-40页
        6.2.2 个人精神生活致虚守静第40-41页
    6.3 社会维度幸福观的建构第41-44页
        6.3.1 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第42页
        6.3.2 理性发展科学技术第42-43页
        6.3.3 发挥政府作用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历史合力论视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
下一篇:平罗县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