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道教论文--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试论吕洞宾“性命双修”思想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7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1-13页
  一、研究方法第11-12页
  二、研究对象第12-13页
  三、创新之处第13页
 第三节 目前对吕洞宾研究的状况第13-17页
  一、国内外对吕洞宾的研究第13-15页
  二、与吕洞宾丹道修炼有关的期刊论文第15页
  三、性命双修和丹道方面的研究成果第15-17页
第一章 吕洞宾思想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第17-37页
 第一节 吕洞宾生平与师承第17-19页
 第二节 吕洞宾的主要著述第19-21页
 第三节 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思想渊源第21-37页
  一、老庄修道思想第22-27页
  二、《周易参同契》以“内丹”解“外丹”第27-30页
  三、佛学的影响第30-33页
  四、唐代道教心性学为“性命双修”提供了心性学基础第33-37页
第二章 吕洞宾的“性命双修”思想第37-64页
 第一节 “身”与“性命”——道教的宇宙观、生命观第37-38页
 第二节 “无身不成道”——修命的依据第38-46页
  一、“命”的涵义第38-41页
  二、修身即“命功”下手功夫第41-44页
  三、修命不修性之批评第44-46页
 第三节 “有身不归真”——修性的依据第46-50页
  一、“性”的涵义第46页
  二、修性即“性功”超越功夫第46-48页
  三、修性不修命之批评第48-50页
 第四节 性命双修,形神俱妙第50-64页
  一、次第分明的性命双修功法第50-53页
  二、“太一为本,金华为末,则本末相资”第53-56页
  三、“无身不成道,有身不归真”――“性命双修”对身心的超越第56-59页
  四、“修心是道”第59-61页
  五、“内修性命,外积德功”第61-62页
  六、三教融通第62-64页
第三章 吕洞宾对后世道教内丹文化的影响第64-70页
 第一节 道派与丹派合一第64-67页
 第二节 吕洞宾“性命双修”与丹道修行总则第67-70页
总结第70-7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伊斯兰教世俗化问题探究
下一篇:基督教和道教关于女性态度的比较研究--以二者早期经典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