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0页 |
1.1 前言 | 第19页 |
1.2 东北黑土施肥概况 | 第19-20页 |
1.3 有机肥的应用概况 | 第20-21页 |
1.3.1 国外有机肥应用概况 | 第20页 |
1.3.2 我国有机肥应用概况 | 第20-21页 |
1.4 施用有机肥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第21-22页 |
1.4.1 施用有机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21页 |
1.4.2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21页 |
1.4.3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22-26页 |
1.5.1 施肥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2-24页 |
1.5.2 施肥对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24-25页 |
1.5.3 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6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1 传统方法 | 第26页 |
1.6.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6-27页 |
1.7 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展望 | 第27页 |
1.8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1.9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的影响 | 第30-39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2.1 试验地概况 | 第30-31页 |
2.2.2 样品采集 | 第31页 |
2.2.3 作物测产 | 第31页 |
2.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5 土壤酶活的测定 | 第32页 |
2.2.6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3.1 长期施肥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长期施肥对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3 长期施肥对黑土酶活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38页 |
2.4.1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2.4.2 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8页 |
2.4.3 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第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有机无机配施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9-61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40页 |
3.2.2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3.2.3 16SrRNA基因丰度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40-42页 |
3.2.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 | 第42-43页 |
3.2.5 16SrRNA基因丰度、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分析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7页 |
3.3.1 细菌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44页 |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 16SrRNA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3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 | 第46-47页 |
3.3.4 细菌的 α 多样性 | 第47-48页 |
3.3.5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48-52页 |
3.3.6 细菌中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52-54页 |
3.3.7 不同作物季和施肥处理的细菌 β 多样性分析 | 第54-55页 |
3.3.8 土壤性质、施肥处理、作物季与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 | 第55页 |
3.3.9 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55-57页 |
3.4 讨论 | 第57-60页 |
3.4.1 不同施肥处理影响黑土中 16SrRNA基因丰度的变化 | 第57-58页 |
3.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8页 |
3.4.3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4 施肥对东北黑土中细菌群落 β 多样性的影响 | 第59页 |
3.4.5 细菌群落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有机无机配施对黑土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1-85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4.2.1 试验地概况 | 第61-62页 |
4.2.2 样品采集 | 第62页 |
4.2.3 真菌丰度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62页 |
4.2.4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分析 | 第62-64页 |
4.2.5 真菌丰度、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分析 | 第6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4-80页 |
4.3.1 真菌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64页 |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真菌丰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3 施肥对土壤中细菌/真菌比值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4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 | 第67-68页 |
4.3.5 真菌的Alpha多样性 | 第68-69页 |
4.3.6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69-75页 |
4.3.7 真菌中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75-78页 |
4.3.8 不同作物季和施肥处理的真菌 β 多样性分析 | 第78页 |
4.3.9 土壤性质、施肥处理、作物季与真菌群落之间的关系 | 第78-79页 |
4.3.10 真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 | 第79-80页 |
4.4 讨论 | 第80-84页 |
4.4.1 不同施肥处理影响黑土中真菌丰度的变化 | 第80-81页 |
4.4.2 长期施肥对黑土中细菌与真菌比值的影响 | 第81页 |
4.4.3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4.4.4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真菌组成的影响 | 第82-83页 |
4.4.5 施肥对东北黑土中真菌群落 β 多样性的影响 | 第83页 |
4.4.6 真菌群落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有机无机配施对黑土氨氧化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85-112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5.2.1 试验地概况 | 第86页 |
5.2.2 样品采集 | 第86页 |
5.2.3 氨氧化菌群的amoA基因丰度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86-87页 |
5.2.4 土壤氨氧化群落结构的分析 | 第87-89页 |
5.2.5 细菌和古菌amoA基因丰度、氨氧化菌群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分析 | 第8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9-106页 |
5.3.1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89-90页 |
5.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细菌和古菌amoA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3 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 | 第92-94页 |
5.3.4 氨氧化菌群的 α 多样性 | 第94-96页 |
5.3.5 长期施肥对土壤氨氧化群落的影响 | 第96-100页 |
5.3.6 不同作物季和施肥处理的氨氧化菌群聚类分析 | 第100-102页 |
5.3.7 土壤性质、施肥处理、作物季与氨氧化菌群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4页 |
5.3.8 氨氧化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104-106页 |
5.4 讨论 | 第106-110页 |
5.4.1 不同施肥处理影响黑土中氨氧化菌群丰度的变化 | 第106-107页 |
5.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氨氧化菌群 α 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4.3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氨氧化优势菌群组成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4.4 氨氧化群落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作物和施肥之间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长期施肥对可培养微生物功能活性影响及纤维降解功能细菌的筛选 | 第112-124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6页 |
6.2.1 试验地概况 | 第112页 |
6.2.2 黑土可培养微生物功能活性测定 | 第112-114页 |
6.2.3 黑土中具有纤维素降解功能细菌的分离 | 第114-116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6-122页 |
6.3.1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 | 第116-117页 |
6.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 第117-118页 |
6.3.3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118页 |
6.3.4 不同施肥对土壤纤维素降解功能菌数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6.3.5 土壤纤维素降解功能细菌筛选与鉴定 | 第119-122页 |
6.4 讨论 | 第122-123页 |
6.4.1 不同施肥处理影响黑土可培养微生物菌群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6.4.2 黑土可培养纤维素降解功能细菌 | 第12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124页 |
7.2 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