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济阳县鼓子秧歌风格特征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10-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济阳鼓子秧歌的产生与发展 | 第12-18页 |
| 第一节 济阳县鼓子秧歌历史溯源 | 第12-17页 |
| 一、鼓子秧歌历史发展脉络 | 第12-14页 |
| 二、济阳鼓子秧歌的传说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影响济阳县鼓子秧歌形成原因 | 第17-18页 |
| 一、济阳县地域概括 | 第17页 |
| 二、文人风俗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济阳鼓子秧歌“三大流派”风格特征 | 第18-38页 |
| 第一节 流河村稳健洒脱的“老慢板”秧歌 | 第18-23页 |
| 一、仁风镇流河村 | 第19页 |
| 二、典型动作解析 | 第19-21页 |
| 三、主要角色构成 | 第21-22页 |
| 四、慢板鼓子秧歌风格特征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司家坊村热情奔放的“快板”秧歌 | 第23-28页 |
| 一、仁风镇司家坊村 | 第23-24页 |
| 二、典型动作解析 | 第24-26页 |
| 三、主要角色构成 | 第26-27页 |
| 四、快板鼓子秧歌风格特征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金李村戏剧性的“小伞”秧歌 | 第28-32页 |
| 一、曲堤镇金李村 | 第28-29页 |
| 二、典型动作解析 | 第29-30页 |
| 三、主要角色构成 | 第30-31页 |
| 四、小伞鼓子秧歌风格特征 | 第31-32页 |
| 第四节 济阳鼓子秧歌三大流派的艺术特色 | 第32-38页 |
| 一、道具 | 第32-33页 |
| 二、服饰 | 第33-35页 |
| 三、场图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鼓子秧歌的社会功能 | 第38-42页 |
| 第一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古代社会功能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现代社会功能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价值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济阳鼓子秧歌的传承和保护 | 第42-49页 |
| 第一节 济阳鼓子秧歌现今发展状况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保护措施 | 第45-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等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