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L-赖氨酸概述 | 第9-10页 |
1.1.1 L-赖氨酸理化性质及结构 | 第9页 |
1.1.2 L-赖氨酸的功能及用途 | 第9-10页 |
1.2 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0-11页 |
1.3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赖氨酸 | 第11-17页 |
1.3.1 L-赖氨酸菌种选育 | 第11-12页 |
1.3.2 L-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 第12页 |
1.3.3 L-赖氨酸生物合成中葡萄糖代谢途径 | 第12-17页 |
1.4 葡萄糖转运途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19-20页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提取 | 第21页 |
2.2.2 PCR扩增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21-22页 |
2.2.3 PCR产物纯化与胶回收 | 第22页 |
2.2.4 质粒提取 | 第22页 |
2.2.5 酶切反应 | 第22页 |
2.2.6 单酶切质粒去磷酸化反应 | 第22页 |
2.2.7 酶连反应 | 第22-23页 |
2.2.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3页 |
2.2.9 大肠杆菌化学转化及筛选 | 第23页 |
2.2.10 谷氨酸棒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3页 |
2.2.11 谷氨酸棒杆菌电转化及筛选 | 第2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2.3.1 菌体浓度测定 | 第23页 |
2.3.2 葡萄糖和氨氮测定 | 第23页 |
2.3.3 有机酸测定 | 第23-24页 |
2.3.4 L-赖氨酸浓度测定 | 第24页 |
2.3.5 氨基酸浓度测定 | 第24页 |
2.3.6 酶活力测定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6-48页 |
3.1 谷氨酸棒杆菌中PTS~(Glc)系统关键基因的过表达 | 第26-32页 |
3.1.1 出发菌株C. glutamicum ZL-8 PTS~(Glc)系统关键基因的分析 | 第26-28页 |
3.1.2 过表达PTS~(Glc)系统关键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8-29页 |
3.1.3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SDS-PAGE分析 | 第29-30页 |
3.1.4 PTS~(Glc)系统酶活性验证 | 第30-31页 |
3.1.5 出发菌株与重组菌株葡萄糖代谢能力及产酸的研究 | 第31页 |
3.1.6 PTS~(Glc)系统关键基因的过表达对副产物合成的影 | 第31-32页 |
3.2 不依赖于PTS~(Glc)系统的葡萄糖转运途径基因的过表达 | 第32-35页 |
3.2.1 重组质粒pECXK-99E-ppgK-iol T1的构建 | 第32-33页 |
3.2.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SDS-PAGE分析 | 第33-34页 |
3.2.3 葡萄糖激酶酶活性验证 | 第34页 |
3.2.4 出发菌株与重组菌株葡萄糖代谢能力和产酸的研究 | 第34-35页 |
3.2.5 不依赖PTS~(Glc)系统葡萄糖转运途径基因的过表达对副产物合成的影响 | 第35页 |
3.3 L-赖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45页 |
3.3.1 菌体生长曲线测定 | 第35-36页 |
3.3.2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第36-43页 |
3.3.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3.4 重组菌株pECXK-99E-ppgK-iolT15 L发酵罐发酵实验 | 第45-48页 |
3.4.1 不同恒定转速对L-赖氨酸合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2 补料对L-赖氨酸合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3 分批发酵实验 | 第47-48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A: 出发菌C. glutamicum ZL-8 中PTS~(Glc)系统关键基因序列 | 第56-58页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