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中国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起源 | 第9-16页 |
第一节 中国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界定 | 第9-10页 |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源起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塞上风云》 | 第11-16页 |
第二章 被塑:国家意志的彰显与"自我"身份的遗失(1949——1966)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功能:政治/文艺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主题:解放/建设 | 第18-21页 |
一、解放 | 第18-20页 |
二、建设 | 第20页 |
三、"解放"和"建设"的融合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人物:转变/成长 | 第21-23页 |
第四节 视角:他者/自我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突破:多元思潮变革下对历史与现实的想象(1979——1992)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春天来临前的徘徊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娱乐片的探讨及拍摄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影片题材的多元探索 | 第28-34页 |
一、续写革命历史 | 第29页 |
二、民族历史、传说 | 第29-31页 |
三、现实题材的开掘 | 第31-32页 |
四、"警匪大战"与"西部牛仔"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转变:从民族风俗到民族精神(1993——2000) | 第34-42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族群身份的追忆 | 第36-39页 |
第三节 母亲情怀的抒写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个体命运的关照 | 第40-42页 |
第五章 自审: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呈现(2001——2010) | 第42-50页 |
第一节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考量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民族心理的自我审视 | 第44-47页 |
一、生存环境恶化的焦虑 | 第44-45页 |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 | 第45-47页 |
第三节 个人命运的人文主义关怀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