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平屋顶遮阳隔热层热工性能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页
    1.2 常见屋顶隔热形式第13-16页
    1.3 通风屋面研究现状第16-21页
        1.3.1 标准中对屋顶或通风屋顶的相关规定概述第16-17页
        1.3.2 平屋顶架空板通风屋面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第17-18页
        1.3.3 坡屋顶通风屋面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第18-19页
        1.3.4 通风屋面节能性能评价方法第19-21页
    1.4 温度频率法介绍第21-22页
    1.5 CFD流固-耦合传热分析软件简介第22-24页
    1.6 课题目标及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二章 传统架空板屋面热工性能研究第27-51页
    2.1 架空板屋面内通风层的热量转移途径及其控制方程第27-30页
    2.2 传统平屋顶架空板屋面热工性能研究第30-39页
        2.2.1 传统平屋顶架空板屋面夏季隔热效果第30-31页
        2.2.2 平屋顶架空板屋面夏季隔热性能数值模拟分析第31-37页
        2.2.3 架空板屋面在冬季的工作性能探究第37-39页
    2.3 平屋顶架空板屋面通风层隔热性能改进措施分析第39-50页
        2.3.1 架空板屋面架空层的最佳高度理论解第39-42页
        2.3.2 架空板支墩对架空板屋面隔热性能的影响第42-44页
        2.3.3 平屋顶架空板屋面的盖板下表面主要传热方式分析第44-45页
        2.3.4 通风道内铝箔粘贴位置对屋面隔热性能的影响第45-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新型遮阳隔热板屋面的热工性能研究第51-71页
    3.1 新型平屋顶遮阳隔热板屋面构建第51-52页
    3.2 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数据第52-54页
    3.3 新型平屋顶遮阳隔热板屋面热工性能研究第54-64页
        3.3.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设定第54-56页
        3.3.2 本次数值计算中Fluent软件设置步骤第56页
        3.3.3 新型平屋顶遮阳隔热板屋面在夏季的热工性能第56-60页
        3.3.4 新型平屋顶遮阳隔热板屋面在冬季的热工性能第60-64页
    3.4 新型屋面在夏热冬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工作性能探究第64-70页
        3.4.1 新型屋面在夏热冬暖地区广州的工作性能探究第64-68页
        3.4.2 新型屋面在夏热冬冷地区杭州的工作性能探究第68-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新型平屋顶遮阳隔热板屋面全年节能性研究第71-93页
    4.1 基于温度频率法原理的公式推导第71-74页
    4.2 气候数据处理第74-81页
        4.2.1 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杭州气候数据处理第74-78页
        4.2.2 夏热冬暖地区代表城市广州气候数据处理第78-81页
    4.3 新型平屋顶遮阳隔热板屋面的全年节能性研究第81-91页
        4.3.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设定第81页
        4.3.2 夏热冬冷地区代表城市(杭州)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1-88页
        4.3.3 夏热冬暖地区代表城市(广州)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8-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新型遮阳隔热板屋面夏季降温过程试验研究第93-107页
    5.1 新型遮阳隔热板屋面夏季降温过程试验测试准备第93-97页
        5.1.1 足尺全天候环境实验室介绍第93页
        5.1.2 实验载体尺寸及构造参数第93-95页
        5.1.3 新型遮阳隔热板制作第95页
        5.1.4 试验器材、测点及测试系统布置第95-97页
    5.2 夏季降温过程试验测试过程第97-99页
        5.2.1 测试系统调试与试运行第97-98页
        5.2.2 对照组夏季升温达到典型气候参数过程测试第98页
        5.2.3 对照组夏季自然降温过程测试第98-99页
        5.2.4 试验组夏季升温达到典型气候参数过程测试第99页
        5.2.5 试验组夏季自然降温过程测试第99页
    5.3 夏季降温过程试验测试结果与分析第99-106页
        5.3.1 基准组与试验组升温至稳态过程对比第99-100页
        5.3.2 基准组与试验组降温过程实大环境气温对比第100-101页
        5.3.3 基准组与试验组降温过程屋顶热工性能对比第101-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107-111页
    6.1 主要结论第107-108页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08-109页
    6.3 未来工作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6页
作者简历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强脉冲光420nm对红色毛癣菌的干预作用
下一篇:高血压与随机血糖、年龄、性别间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海珠区门诊高血压病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