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7-17页 |
0.1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0.2.1 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8-9页 |
0.2.2 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0.2.3 民俗学领域的“日常生活”研究 | 第10-12页 |
0.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7页 |
第1章 平顶社会及其权威构成 | 第17-25页 |
1.1 平顶社会形态 | 第17-23页 |
1.2 多元化的平顶权威模式 | 第23-25页 |
第2章 家长权威模式 | 第25-41页 |
2.1 平顶大家长:“鬼哥”聂江伟的理想与无奈 | 第25-35页 |
2.1.1 平顶首任队长的产生 | 第26-32页 |
2.1.2 各自为政:平顶分歧加剧 | 第32-35页 |
2.2 “老年组”的失意与“少壮派”的胜出 | 第35-39页 |
2.3 折戟沉沙:“老年组”相继黯然离场 | 第39-41页 |
第3章 性别权威模式 | 第41-53页 |
3.1 博弈中成长:性别权威的挑战 | 第41-51页 |
3.1.1 “女汉子”刘洛汐与知性“辣妈”张婷媗 | 第41-47页 |
3.1.2 女性刻板印象:“玻璃天花板”与女性自我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 第47-51页 |
3.2 性别权威的困境:刘洛汐爆冷遭出局 | 第51-53页 |
第4章 知识权威模式 | 第53-63页 |
4.1 平顶社会的两种知识权威类型 | 第53-57页 |
4.1.1 财富创造者 | 第53-56页 |
4.1.2 高学历的尴尬 | 第56-57页 |
4.2 实用主义的胜利:平顶之上的中流砥柱 | 第57-63页 |
4.2.1 “破”与“立”之间:话语权的确立 | 第57-59页 |
4.2.2 平顶公共事务的“主导者”与“建设者” | 第59-63页 |
结语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