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2-25页 |
1.1 鸡腺胃炎发病相关因素 | 第12-21页 |
1.1.1 非传染性因素 | 第13-19页 |
1.1.1.1 霉菌毒素 | 第13-15页 |
1.1.1.2 组织胺 | 第15-17页 |
1.1.1.3 五羟色胺 | 第17-18页 |
1.1.1.4 硫酸铜 | 第18-19页 |
1.1.2 传染性因素 | 第19-21页 |
1.1.2.1 冠状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变异株) | 第19-20页 |
1.1.2.2 网状内皮增生病毒(REV) | 第20-21页 |
1.1.2.3 呼肠孤病毒(Reovirus) | 第21页 |
1.1.2.4 其他病原 | 第21页 |
1.2 鸡腺胃炎的流行病学 | 第21-22页 |
1.3 鸡腺胃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22-23页 |
1.3.1 鸡腺胃炎的临床症状 | 第22页 |
1.3.2 鸡腺胃炎的剖检变化 | 第22页 |
1.3.3 鸡腺胃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2-23页 |
1.4 鸡腺胃炎的临床诊断及综合防治措施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2.1.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26页 |
2.1.4 试验地点 | 第26-27页 |
2.2 腺胃炎临床病例调查方法 | 第27-31页 |
2.2.1 病例的收集 | 第27页 |
2.2.2 临床病例调查收集的登记调查 | 第27页 |
2.2.3 病理学观察 | 第27-29页 |
2.2.3.1 眼观病变 | 第27页 |
2.2.3.2 组织切片的病理学观察 | 第27-29页 |
2.2.4 病毒的检测 | 第29-31页 |
2.2.4.1 病料的处理 | 第29页 |
2.2.4.2 病毒R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2.2.4.3 病毒的RT-PCR检测 | 第30-31页 |
2.3 肉鸡腺胃炎模型的建立及防治试验 | 第31-35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31页 |
2.3.2 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 | 第31-32页 |
2.3.3 试验管理 | 第32-33页 |
2.3.4 黄曲霉毒素B1的制备 | 第33页 |
2.3.5 内毒素的制备 | 第33页 |
2.3.6 生产性能的测定 | 第33页 |
2.3.7 免疫性能测定 | 第33-34页 |
2.3.8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3 结果 | 第35-47页 |
3.1 鸡腺胃炎临床病例调查结果 | 第35-40页 |
3.1.1 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第35-36页 |
3.1.2 临床症状和病理学观察 | 第36-39页 |
3.1.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第36-37页 |
3.1.2.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37-39页 |
3.1.3 相关病原检测 | 第39-40页 |
3.2 肉鸡腺胃炎模型建立及防治试验结果 | 第40-47页 |
3.2.1 肉鸡生长状况及症状观察 | 第40-41页 |
3.2.2 试验鸡胃肠道病变观察 | 第41-42页 |
3.2.3 肉鸡生长性能的测定 | 第42-43页 |
3.2.4 肉鸡免疫状态的检测 | 第43-47页 |
3.2.4.1 10日龄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比较 | 第43-44页 |
3.2.4.2 15日龄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比较 | 第44-45页 |
3.2.4.3 20日龄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比较 | 第45页 |
3.2.4.4 20日龄肉鸡免疫球蛋白的比较 | 第45-46页 |
3.2.4.5 ND抗体效价检测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3页 |
4.1 腺胃炎临床病例调查 | 第47-49页 |
4.2 肉鸡腺胃炎模型建立及防治试验 | 第49-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