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一) 创新 | 第13页 |
(二) 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一、物流的概念及物流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一) 物流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物流的起源及物流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三)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 | 第15页 |
二、国际物流的概念及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一) 国际物流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国际物流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三) 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比较 | 第17页 |
三、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二) 国际物流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三)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安徽省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 | 第22-35页 |
一、安徽省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 第22-26页 |
(一) 国民生产总值与外贸经济显著发展 | 第22-24页 |
(二) 安徽省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相关特征 | 第24-26页 |
二、安徽省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 | 第26-33页 |
(一) 港口与口岸建设小有所成 | 第26-28页 |
(二) 货运量和周转量稳步增长 | 第28-31页 |
(三) 集装箱运输普及率上升 | 第31页 |
(四) 加快的保税区建设步伐 | 第31-33页 |
三、国际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一) 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 第33页 |
(二) 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 第33-34页 |
(三) 滞后的物流信息化水平 | 第34页 |
(四) 匮乏的物流人才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5-47页 |
一、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 | 第35-40页 |
(一) 港口货物吞吐量 | 第36-37页 |
(二) 集装箱吞吐量 | 第37页 |
(三) 载货汽车数量 | 第37-38页 |
(四) 航空、航道、铁路、公路 | 第38-39页 |
(五) 物流信息化 | 第39-40页 |
二、安徽省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45页 |
(一) 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 第40-41页 |
(二)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性检验 | 第41-42页 |
(三)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2-43页 |
(四) 基于Copula函数定量分析各物流因素的影响程度 | 第43-45页 |
三、实证结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47-54页 |
一、夯实物流软实力 | 第47-50页 |
(一) 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 第47-48页 |
(二) 多渠道培养人才 | 第48-49页 |
(三) 政策支持、规范产业进入制度 | 第49-50页 |
(四) 推动海关贸易便利化 | 第50页 |
二、强化物流硬件设施建设 | 第50-54页 |
(一) 打造立体交通网络 | 第50-51页 |
(二) 创新港口管理模式、兴建物流园区 | 第51-52页 |
(三) 深化与其他物流企业及单位的联动合作 | 第52-53页 |
(四) 发展第三方物流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