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气负离子提升室内空气品质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3-15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 2 室内空气安全性现状评价 | 第17-24页 |
| 2.1 室内空气安全性概述 | 第17-19页 |
| 2.1.1 危害人体健康,发病率增加 | 第17页 |
| 2.1.2 降低工作效率,造成经济损失 | 第17-19页 |
| 2.2 国内外室内空气品质标准现状研究 | 第19-20页 |
| 2.3 室内建筑空气安全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 2.3.1 室内空气有机污染物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 2.3.2 室内PM2.5 污染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负离子净化效率和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第24-46页 |
| 3.1 负离子产生和净化空气机理概述 | 第24页 |
| 3.2 实验概况 | 第24-26页 |
| 3.2.1 测试地点 | 第24-25页 |
| 3.2.2 测试仪器 | 第25-26页 |
| 3.3 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26-32页 |
| 3.3.1 实验方案与设计 | 第26-27页 |
| 3.3.2 温度对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27-29页 |
| 3.3.3 湿度对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3.4 负离子浓度与环境温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 3.4 负离子室内净化效率研究 | 第32-39页 |
| 3.4.1 负离子去除污染物类型及效率分析 | 第32-35页 |
| 3.4.2 室内污染物衰减实验 | 第35-38页 |
| 3.4.3 负离子去除污染物效率关系式建立 | 第38-39页 |
| 3.5 负离子在空间内的扩散规律 | 第39-44页 |
| 3.5.1 实验方案与设计 | 第39-41页 |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4 气流组织方式对室内负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46-58页 |
| 4.1 CFD方法概述 | 第46-47页 |
| 4.2 模型概况 | 第47-50页 |
| 4.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47-48页 |
| 4.2.2 模型建立与工况设定 | 第48-49页 |
| 4.2.3 数值计算 | 第49-50页 |
| 4.3 房间内流场和温度场分布 | 第50-53页 |
| 4.3.1 室内流场分布 | 第50-52页 |
| 4.3.2 室内温度场分布 | 第52-53页 |
| 4.4 房间内负离子动态分布 | 第53-58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 5.1 工作总结 | 第58-59页 |
| 5.2 工作建议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