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关于区域银行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关于银行创新的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9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区域银行创新发展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2.1 区域经济概念 | 第21-22页 |
2.2 区域银行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3 金融创新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3.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23-24页 |
2.3.2 商业银行"大数据"理论 | 第24-25页 |
2.3.3 金融生态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发展现状 | 第27-35页 |
3.1 京津冀区域发展状况 | 第27-29页 |
3.2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发展现状 | 第29-35页 |
3.2.1 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2.2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现状 | 第30-35页 |
第4章 天津银行创新发展分析 | 第35-40页 |
4.1 天津银行创新发展现状 | 第35-36页 |
4.2 天津银行创新成功经验 | 第36-37页 |
4.2.1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 第36-37页 |
4.2.2 银企合作形成创新合力 | 第37页 |
4.2.3 积极响应政府政策措施,抓住创新创收机遇 | 第37页 |
4.3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发展困境 | 第37-40页 |
4.3.1 银行现有组织架构易滋生"尾大不掉"现象 | 第37-38页 |
4.3.2 诸多创新领域金融监管空白,易引发风险 | 第38页 |
4.3.3 银行创新水平较低,高层思维僵化 | 第38页 |
4.3.4 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不对称增添创新难度 | 第38页 |
4.3.5 银行同质化严重,服务覆盖面狭窄 | 第38-40页 |
第5章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战略选择 | 第40-45页 |
5.1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基本原则 | 第40页 |
5.1.1 科学理性原则 | 第40页 |
5.1.2 风险可控原则 | 第40页 |
5.1.3 服务社会原则 | 第40页 |
5.2 京津冀区域银创新发展战略选择 | 第40-45页 |
5.2.1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要合国情、现地域特色 | 第41页 |
5.2.2 支持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实现双赢 | 第41-42页 |
5.2.3 信息化发展战略 | 第42页 |
5.2.4 智能化发展战略 | 第42-43页 |
5.2.5 差异化发展战略 | 第43-44页 |
5.2.6 绿色金融发展战略 | 第44-45页 |
第6章 京津冀区域银行创新发展的优化建议 | 第45-52页 |
6.1 完善金融创新机制 | 第45-46页 |
6.1.1 金融制度创新 | 第45页 |
6.1.2 风险管控创新 | 第45-46页 |
6.2 京津冀区域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 第46-48页 |
6.2.1 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 第47页 |
6.2.2 银行文化和形象塑造 | 第47-48页 |
6.3 京津冀区域银行业务产品创新 | 第48-50页 |
6.3.1 资产类业务创新 | 第48-49页 |
6.3.2 负债类业务创新 | 第49页 |
6.3.3 中间业务创新 | 第49-50页 |
6.4 京津冀区域银行协同创新 | 第50-52页 |
6.4.1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50页 |
6.4.2 区域银行间合作创新 | 第50-51页 |
6.4.3 银政企合作创新 | 第51-52页 |
附录1 银监会京津冀三地辖内银行 | 第52-53页 |
附录2 北京辖内主要分支银行 | 第53-55页 |
附录3 天津辖内主要分支银行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