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地质体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岩土工程三维建模软件开发与应用 | 第15页 |
1.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6-19页 |
第2章 三维地质模型与岩土工程数据组织 | 第19-27页 |
2.1 地质模型数据结构 | 第19-23页 |
2.1.1 钻孔数据结构 | 第19-20页 |
2.1.2 地层地质体模型数据结构 | 第20-21页 |
2.1.3 基坑模型数据结构 | 第21-22页 |
2.1.4 剖面数据结构 | 第22页 |
2.1.5 可视化属性标记数据结构 | 第22-23页 |
2.2 数据组织与预处理方法 | 第23-27页 |
2.2.1 数据组织 | 第23-24页 |
2.2.2 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24-27页 |
第3章 三维地质体的缓冲区建模 | 第27-39页 |
3.1 块状区域三维地质体的缓冲区建模 | 第27-31页 |
3.1.1 三维地质体缓冲区分析的意义 | 第27页 |
3.1.2 距离约束的三维缓冲区生成算法 | 第27-29页 |
3.1.3 边界约束的三维缓冲区生成算法 | 第29-31页 |
3.2 线性工程地质体建模 | 第31-39页 |
3.2.1 线性工程地质体的钻孔数据特征与建模需求 | 第32-33页 |
3.2.2 沿中心线布置钻孔的线性工程地质体建模 | 第33-36页 |
3.2.3 沿中心线两边交错布置钻孔的线性工程地质体建模 | 第36-39页 |
第4章 岩土工程设计与可视分析 | 第39-65页 |
4.1 基坑开挖体的三维建模 | 第39-41页 |
4.1.1 基坑开挖体的三维建模现状分析 | 第39页 |
4.1.2 基坑开挖体的三维建模 | 第39-41页 |
4.2 基于地质体模型的基坑拓扑无缝集成 | 第41-50页 |
4.2.1 拓扑无缝集成原理及方法介绍 | 第41-42页 |
4.2.2 三角形自分解算法 | 第42-45页 |
4.2.3 相关计算准则 | 第45-46页 |
4.2.4 基坑的无缝开挖 | 第46-50页 |
4.3 基于开挖体及地质体的岩土工程可视分析 | 第50-54页 |
4.3.1 基坑开挖体的侧面图生成与分析 | 第50-52页 |
4.3.2 基于开挖后地质体的剖切分析 | 第52-54页 |
4.4 三维地质体模型的真实感可视化方法 | 第54-61页 |
4.4.1 纹理数据特征与真实感可视化要求 | 第55-56页 |
4.4.2 地层体的纹理映射与可视化方法 | 第56-60页 |
4.4.3 基坑开挖体的纹理映射与可视化方法 | 第60-61页 |
4.5 岩土工程属性信息的可视化查询 | 第61-65页 |
4.5.1 土样标记的信息查询 | 第62-63页 |
4.5.2 土层标准贯入实验的信息查询 | 第63页 |
4.5.3 地层属性信息查询 | 第63-64页 |
4.5.4 指定对象的单独显示方法 | 第64-65页 |
第5章 原型系统开发及实例分析 | 第65-77页 |
5.1 软件系统介绍 | 第65-66页 |
5.1.1 软件系统运行环境 | 第65页 |
5.1.2 软件系统开发方法介绍 | 第65-66页 |
5.1.3 功能模块集成方法 | 第66页 |
5.2 软件系统功能实现与实例分析 | 第66-77页 |
5.2.1 块状区域工程地质体实例 | 第67-73页 |
5.2.2 线性工程地质体实例 | 第73-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87页 |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