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留住与流动: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5页
    1.3 有关概念界定第15-17页
        1.3.1 大学生村官第15-16页
        1.3.2 大学生村官政策第16页
        1.3.3 村干部第16页
        1.3.4 基层、基层一线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7页
        1.4.2 实证研究法第17页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17-19页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7-18页
        1.5.2 不足之处第18-19页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第19-25页
    2.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代背景第19-21页
        2.1.1 缘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19页
        2.1.2 缘于缓解大学生城市就业压力的需要第19-21页
    2.2 大学生村官政策历史沿革第21-23页
        2.2.1 个别县市尝试探索阶段(1995年--2005年)第21页
        2.2.2 地方主导适当铺开阶段(2005年--2008年)第21-22页
        2.2.3 国家主导全面普及阶段(2008年--2014年)第22-23页
    2.3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目标与成效第23-25页
        2.3.1 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改善了服务质量第23-24页
        2.3.2 开辟了人才回流农村的通道,平衡了人才资源第24页
        2.3.3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拓宽了就业渠道第24-25页
第三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内容分析与评价第25-37页
    3.1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主要内容第25-32页
        3.1.1 国家战略层面政策第25-26页
        3.1.2 主管部门基础性政策第26-32页
        3.1.3 具体工作的细化政策第32页
    3.2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内容评价第32-37页
        3.2.1 政策目标不明确第32-33页
        3.2.2 政策缺乏稳定性第33-34页
        3.2.3 政策合法性缺失第34-35页
        3.2.4 政策显失公平第35-36页
        3.2.5 价值导向存在矛盾第36-37页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分析与评价第37-50页
    4.1 公共政策执行的有关模型第37-39页
        4.1.1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第37-38页
        4.1.2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第38-39页
    4.2 政策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分析第39-45页
        4.2.1 综合能力有欠缺,业务培训形式化第39-40页
        4.2.2 从事工作边缘化,缺乏自我认同感第40-41页
        4.2.3 物质激励地区差异大,无法体现工作绩效第41-42页
        4.2.4 管理主体多元化,形式上非制度化第42-43页
        4.2.5 出路看似宽广,实则不够人性化第43-45页
    4.3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第45-50页
        4.3.1 政策本身设计不够完善第45-46页
        4.3.2 目标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第46-47页
        4.3.3 政策执行机构的缺位第47页
        4.3.4 社会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认识上的分化第47-48页
        4.3.5 有关部门与大学生村官之间行为调适不畅第48-50页
第五章 改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对策建议第50-63页
    5.1 优化选聘体系,提倡因地制宜第50-52页
        5.1.1 调整选聘条件和任职职务第51页
        5.1.2 突出回原籍优先第51页
        5.1.3 优化完善现有选聘程序第51-52页
    5.2 强化结对帮带,辅以岗位培训第52-53页
        5.2.1 落实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一对一结对帮带举措第52-53页
        5.2.2 定期开展以大学生村官需求为导向的岗位培训第53页
        5.2.3 加强大学生村官培训的监督与管理第53页
    5.3 注重实际使用,优化激励措施第53-55页
        5.3.1 乡镇党委要主动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任务第54页
        5.3.2 依据工作实效建立差别化的物质激励机制第54-55页
        5.3.3 调整并丰富完善其他形式的激励措施第55页
    5.4 重构考评体系,体现群众导向第55-57页
        5.4.1 明确考评工作的参与主体和具体方式第55-56页
        5.4.2 合理设置大学生村官考评的具体指标第56-57页
        5.4.3 注重考评工作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公开和反馈第57页
    5.5 完善培养选拔,细化出路设计第57-63页
        5.5.1 进一步为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创造有利条件第57-59页
        5.5.2 统筹规划定向招录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的制度设计第59-60页
        5.5.3 扩大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第60-61页
        5.5.4 谨慎对待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直转公务员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附录:江苏省Q区大学生村官访谈提纲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专车模式下网络约车平台的民事责任
下一篇: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