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第2章 东北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 第16-86页 |
2.1 嫩江流域:后套木嘎一期遗存、双塔一期文化、后套木嘎二期遗存 | 第16-25页 |
2.1.1 后套木嘎一期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17-19页 |
2.1.2 双塔一期文化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19-24页 |
2.1.3 后套木嘎二期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24-25页 |
2.2 辽西地区:小河西—南台子、西梁—兴隆洼文化序列 | 第25-55页 |
2.2.1 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 | 第26-28页 |
2.2.2 典型遗址分析 | 第28-42页 |
2.2.3 其他已发掘遗址出土遗存分析 | 第42-46页 |
2.2.4 各期遗存的文化属性探讨 | 第46-55页 |
2.3 第二松花江流域:左家山下层文化 | 第55-59页 |
2.3.1 左家山下层文化的界定 | 第55-56页 |
2.3.2 左家山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56-59页 |
2.4 牡丹江流域:振兴文化 | 第59-62页 |
2.4.1 文化特征 | 第59-61页 |
2.4.2 年代分析 | 第61-62页 |
2.5 乌苏里江流域: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 | 第62-69页 |
2.5.1 文化分期 | 第63-66页 |
2.5.2 年代判断 | 第66-69页 |
2.6 海拉尔河流域:哈克一期遗存与辉河水坝一期遗存 | 第69-78页 |
2.6.1 哈克遗址与哈克一期遗存的确认 | 第71-73页 |
2.6.2 辉河水坝遗址与辉河水坝一期遗存的确认 | 第73-76页 |
2.6.3 哈克文化的界定与年代 | 第76-78页 |
2.7 辽东北部地区:新乐下层文化 | 第78-82页 |
2.7.1 文化特征 | 第79-80页 |
2.7.2 文化分期与年代 | 第80-82页 |
2.8 辽东南部地区:小珠山下层文化 | 第82-84页 |
2.8.1 文化特征 | 第83页 |
2.8.2 文化分期与年代 | 第83-84页 |
2.9 小结 | 第84-86页 |
第3章 海河流域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 第86-106页 |
3.1 南庄头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86-88页 |
3.2 于家沟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88-89页 |
3.3 东胡林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89-91页 |
3.4 转年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91-92页 |
3.5 西庙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92页 |
3.6 北福地一期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92-99页 |
3.6.1 材料确认 | 第93-94页 |
3.6.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94-96页 |
3.6.3 各遗址出土材料分析 | 第96-99页 |
3.6.4 文化分期及各期年代推断 | 第99页 |
3.7 磁山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99-105页 |
3.7.1 各遗址出土材料分析 | 第100-104页 |
3.7.2 文化分期 | 第104页 |
3.7.3 年代分析 | 第104-105页 |
3.8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4章 黄河中下游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 第106-190页 |
4.1 中原地区:李家沟遗存——贾湖一期文化——裴李岗文化序列 | 第106-145页 |
4.1.1 典型遗址分组研究 | 第107-129页 |
4.1.2 典型遗址对应分期 | 第129-130页 |
4.1.3 一般遗址出土材料分析 | 第130-140页 |
4.1.4 各期文化性质和年代探讨 | 第140-145页 |
4.2 关中地区 | 第145-170页 |
4.2.1 老官台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 第146-147页 |
4.2.2 典型遗址出土材料分析 | 第147-158页 |
4.2.3 一般遗址出土材料分析 | 第158-167页 |
4.2.4 文化分期 | 第167-168页 |
4.2.5 年代判定 | 第168-170页 |
4.3 海岱地区:扁扁洞遗存——黄崖遗存——后李文化序列 | 第170-188页 |
4.3.1 扁扁洞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170-172页 |
4.3.2 黄崖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172页 |
4.3.3 后李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172-188页 |
4.4 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5章 淮河中下游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编年研究 | 第190-210页 |
5.1 淮河中游地区:小山口一期文化和双墩文化 | 第190-203页 |
5.1.1 各遗址出土材料分析 | 第192-199页 |
5.1.2 各遗址相关材料对应分期 | 第199页 |
5.1.3 各期文化性质和年代探讨 | 第199-203页 |
5.2 淮河下游地区:顺山集文化和顺山集三期遗存 | 第203-209页 |
5.2.1 顺山集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 第204-206页 |
5.2.2 顺山集三期遗存的文化特征与年代 | 第206-209页 |
5.3 小结 | 第209-210页 |
第6章 中国北方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与谱系关系 | 第210-240页 |
6.1 时空框架:四个编年序列和四大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210-216页 |
6.1.1 四个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遗存的编年序列 | 第210-211页 |
6.1.2 四大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211-216页 |
6.2 谱系关系:四个文化系统的划分 | 第216-238页 |
6.2.1 东北地区:筒形罐文化系统 | 第216-225页 |
6.2.2 海河流域:盂(盆)文化系统 | 第225-227页 |
6.2.3 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罐—鼎—壶文化系统 | 第227-230页 |
6.2.4 海岱地区:釜文化系统 | 第230-232页 |
6.2.5 淮河中下游地区:前期属于釜文化系统,后期属于罐—鼎—壶文化系统 | 第232-238页 |
6.3 小结 | 第238-240页 |
第7章 中国北方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文化格局的变迁 | 第240-252页 |
7.1 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 11000~7000 年):多地起源,并行发展 | 第240-242页 |
7.2 查海时代早期(公元前 7000~6200 年):传承为主,零星交流 | 第242-244页 |
7.3 查海时代中、晚期(公元前 6200~5000 年):扩张迁徙,两极对立 | 第244-249页 |
7.3.1 查海时代中期(公元前 6200~5500 年):强弱分化,两大文化中心对立格局初步形成 | 第244-245页 |
7.3.2 查海时代晚期(公元前 5500~5000 年):强者恒强,两极对立格局延续 | 第245-249页 |
7.4 小结 | 第249-252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2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277-278页 |
后记 | 第278-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