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年代学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钨矿床研究现状与对比研究 | 第15-19页 |
1.2.4 祁连成矿带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 拟解决的的科学问题 | 第2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 已完成的工作量 | 第25页 |
1.6 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 第25-2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7-39页 |
2.1 北祁连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 | 第27-33页 |
2.1.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9-31页 |
2.1.2 构造演化 | 第31-33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33-35页 |
2.2.1 下远古届托赖岩群 | 第33页 |
2.2.2 中元古界 | 第33页 |
2.2.3 寒武系 | 第33-34页 |
2.2.4 奥陶系 | 第34页 |
2.2.5 泥盆系 | 第34页 |
2.2.6 石炭系 | 第34页 |
2.2.7 二叠系 | 第34-35页 |
2.2.8 三叠系 | 第35页 |
2.2.9 下、中侏罗统 | 第35页 |
2.2.10 第三系中新统 | 第35页 |
2.2.11 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 第35页 |
2.3 侵入岩 | 第35-36页 |
2.3.1 北祁连岩带 | 第36页 |
2.3.2 南祁连岩带 | 第36页 |
2.4 区域矿产概况 | 第36-39页 |
2.4.1 区域矿产的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2.4.2 区域矿产特征 | 第37-39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 | 第39-61页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9-48页 |
3.1.1 地层 | 第39-41页 |
3.1.2 构造 | 第41-43页 |
3.1.3 岩浆活动 | 第43-48页 |
3.1.4 变质作用 | 第48页 |
3.2 矿体特征 | 第48-54页 |
3.2.1 矿床分布 | 第48-49页 |
3.2.2 矿体特征 | 第49-54页 |
3.3 矿石特征 | 第54-56页 |
3.3.1 矿石类型和矿石的矿物成份 | 第54-55页 |
3.3.2 矿石的结构、构造及赋存状态 | 第55-56页 |
3.3.3 矿物的共生组合与生成顺序 | 第56页 |
3.4 蚀变作用 | 第56-59页 |
3.5 成矿阶段 | 第59-60页 |
3.6 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大黑山地区成岩作用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61-77页 |
4.1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第61-73页 |
4.1.1 主量元素 | 第66页 |
4.1.2 微量和稀土元素 | 第66-69页 |
4.1.3 成因类型研究 | 第69-73页 |
4.2 成岩年龄 | 第73-77页 |
第5章 大黑山钨矿床成矿作用与对比研究 | 第77-108页 |
5.1 成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第77-86页 |
5.1.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77-78页 |
5.1.2 流体包裹体类型 | 第78-79页 |
5.1.3 流体包裹体测试温度分析 | 第79-85页 |
5.1.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第85-86页 |
5.2 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 | 第86-89页 |
5.3 大黑山钨矿成矿机制研究 | 第89-91页 |
5.4 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 | 第91-101页 |
5.4.1 小柳沟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91-93页 |
5.4.2 塔尔沟钨矿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93-98页 |
5.4.3 湖南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98-99页 |
5.4.4 江西香炉山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99-100页 |
5.4.5 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100-101页 |
5.5 区域钨矿床对比研究 | 第101-108页 |
5.5.1 小柳沟钨矿床 | 第101-103页 |
5.5.2 塔尔沟钨矿床 | 第103-105页 |
5.5.3 北祁连地区矽卡岩型钨矿床对比研究 | 第105-10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