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回旋行波管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第11-18页 |
1.1.1 回旋行波管简介 | 第11-12页 |
1.1.2 回旋行波管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 高阶模回旋行波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1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概括 | 第22-23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高阶模回旋行波管的高频注波互作用分析 | 第24-53页 |
2.1 回旋行波管的小信号理论分析 | 第24-33页 |
2.1.1 起振电流的理论分析 | 第24-28页 |
2.1.2 起振长度的理论分析 | 第28-33页 |
2.2 高阶模回旋行波管的小信号理论分析计算 | 第33-39页 |
2.2.1 色散分析 | 第33-34页 |
2.2.2 起振电流的计算 | 第34-35页 |
2.2.3 起振长度的计算 | 第35-39页 |
2.3 介质分布加载结构的确定及其仿真计算 | 第39-51页 |
2.3.1 介质的损耗仿真分析 | 第39-41页 |
2.3.2 介质分布加载高频结构的确定与注波互作用计算 | 第41-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高阶模回旋行波管输入输出系统设计 | 第53-75页 |
3.1 输入耦合器的设计及实验测试 | 第53-67页 |
3.1.1 输入耦合器设计思路及研究现状 | 第53-55页 |
3.1.2 Bragg式单Y分支结构输入耦合器设计及测试 | 第55-64页 |
3.1.3 Bragg式双扭Y分支输入耦合器设计 | 第64-67页 |
3.2 输出窗的设计热分析及测试 | 第67-74页 |
3.2.1 输出窗的设计理论及研究现状 | 第67-70页 |
3.2.2 输出窗的设计及其热分析 | 第70-73页 |
3.2.3 输出窗的测试 | 第73-7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回旋行波管低阶/高阶模式激励器的设计 | 第75-105页 |
4.1 模式激励器的应用背景 | 第75-76页 |
4.2 TE_(0n)/ TE_(2n)/TE_(1n')模式激励器的设计 | 第76-98页 |
4.2.1 TE_(0n)/ TE_(2n)/TE_(1n')模式激励设计原理及理论分析 | 第76-79页 |
4.2.2 模式激励器工作过程 | 第79-83页 |
4.2.3 TE_(0n)/TE_(2n)模式激励器的设计及测试 | 第83-92页 |
4.2.4 TE_(1n')模式激励器的设计及测试 | 第92-98页 |
4.3 开槽结构TE_(13)模式输入耦合器的设计及测试 | 第98-10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05-10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05-10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