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及网络结构研究--基于信息流视角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城市网络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城市联系网络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城市联系网络的研究视角 | 第14-15页 |
1.2.4 城市联系网络的研究区域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城市群 | 第18页 |
2.1.2 区域空间结构 | 第18页 |
2.1.3 百度指数 | 第18-19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2.1 传统城市体系理论 | 第19-20页 |
2.2.2 经典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流空间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3.1 研究区域 | 第22-23页 |
3.1.1 研究区域范围 | 第22页 |
3.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3.3.1 信息流强度计算公式 | 第23-24页 |
3.3.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3.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25-27页 |
第4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流联系时空变化特征 | 第27-41页 |
4.1 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流总量及演变 | 第31-34页 |
4.1.1 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信息流总量及演变 | 第31-32页 |
4.1.2 三大次级区域内信息流总量及演变 | 第32-34页 |
4.2 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层级特征 | 第34-41页 |
4.2.1 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网络层级特征 | 第34-36页 |
4.2.2 三大次级区域内网络层级特征 | 第36-41页 |
第5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流网络结构分析 | 第41-46页 |
5.1 网络密度分析 | 第42页 |
5.2 网络中心性分析 | 第42-43页 |
5.3 凝聚子群分析 | 第43-46页 |
第6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流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4页 |
6.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46页 |
6.2 回归分析 | 第46-49页 |
6.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2页 |
6.3.1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 | 第49-50页 |
6.3.2 地区生产总值 | 第50-51页 |
6.3.3 人口因素 | 第51-52页 |
6.4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6.4.1 城市功能及城市地位 | 第52页 |
6.4.2 城市大事件效应 | 第52-53页 |
6.4.3 行政边界壁垒 | 第53页 |
6.4.4 历史文化因素 | 第53-54页 |
第7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4-5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5-56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