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南道贬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学界相关研究成果 | 第10-15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第一章 唐代山南道的基本概况及地位 | 第20-34页 |
第一节 唐前期山南道的地位 | 第20-26页 |
一 山南道的行政建置及地理概况 | 第20-24页 |
二 唐前期山南道的政治地位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唐中后期山南道的地位 | 第26-34页 |
一 唐中后期山南道行政变化及地位 | 第26-28页 |
二 出镇南的使相 | 第28-34页 |
第二章 山南道贬官基本情况及被贬原因 | 第34-52页 |
第一节 山南道贬官区域分布情况 | 第34-40页 |
一 山南道各州贬官基本概况 | 第34-37页 |
二 对比山南道与江南道和岭南道的贬官 | 第37-38页 |
三 三道贬官分布特点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山南道贬官时间分布情况 | 第40-46页 |
一 山南道贬官时间分布情况 | 第40页 |
二 对比山南道与江南、岭南两道贬官各期分布情况 | 第40-46页 |
第三节 山南道贬官被贬原因分析 | 第46-52页 |
一 连坐或党争 | 第46-48页 |
二 失职违法 | 第48-49页 |
三 被诬陷 | 第49页 |
四 违旨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唐代贬官者的心态——以南方三道为中心 | 第52-66页 |
第一节 唐代仕人重内轻外的观念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唐人地域观念与贬官的“心理边疆” | 第54-60页 |
一 唐人地域观念 | 第54-58页 |
二 贬官的心理边疆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唐代南方三道谪宦士人心态的比较 | 第60-66页 |
第四章 贬官在山南道的作用及影响 | 第66-76页 |
第一节 山南道贬官的政治才能与文化素养 | 第66-69页 |
第二节 贬官对山南道的积极作用 | 第69-72页 |
一 实行惠政 | 第69-70页 |
二 兴修水利,开发地方 | 第70页 |
三 保境安民 | 第70-71页 |
四 移风易俗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山南道贬官的负面影响 | 第72-76页 |
一 贬谪官员政治抱负的消褪 | 第72-73页 |
二 官员们寄情山水、交游唱和 | 第73-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表 | 第84-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