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8-12页 |
前言 | 第12-23页 |
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页 |
2 肉鸡体脂的沉积 | 第12-15页 |
2.1 肉鸡体脂的沉积规律 | 第13-14页 |
2.2 肉鸡脂肪代谢的过程 | 第14-15页 |
2.2.1 脂肪的合成代谢 | 第14-15页 |
2.2.2 甘油三酯的转运 | 第15页 |
2.2.3 脂肪的分解代谢 | 第15页 |
3 腹脂沉积调控的关键点 | 第15-18页 |
3.1 脂肪代谢调控的关键酶 | 第15-17页 |
3.1.1 脂肪酸合成酶 | 第16页 |
3.1.2 苹果酸脱氢酶 | 第16页 |
3.1.3 脂蛋白脂酶 | 第16-17页 |
3.1.4 激素敏感脂酶 | 第17页 |
3.2 脂肪代谢调控的激素因子 | 第17-18页 |
3.2.1 生长激素 | 第17页 |
3.2.2 胰岛素 | 第17-18页 |
3.2.3 胰高血糖素 | 第18页 |
4 能量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腹脂沉积的影响 | 第18-20页 |
4.1 肉鸡的能量需要量 | 第18-19页 |
4.2 肉鸡能量的来源 | 第19页 |
4.3 饲粮能量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4.4 饲粮能量对肉鸡腹脂沉积的影响 | 第19-20页 |
5 饲喂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腹脂沉积的影响 | 第20-21页 |
5.1 限饲方法和目的 | 第20-21页 |
5.2 限饲在肉鸡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第21页 |
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6.1 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6.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试验研究 | 第2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第23页 |
1.2 试验饲粮 | 第23-26页 |
1.3 饲养管理 | 第26页 |
1.4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26-29页 |
1.5.1 生产性能 | 第26页 |
1.5.2 屠宰性能 | 第26-27页 |
1.5.3 免疫器官指数 | 第27页 |
1.5.4 脂肪沉积相关血清生化指标 | 第27-28页 |
1.5.5 脂肪沉积关键酶活性 | 第28页 |
1.5.6 脂肪沉积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 | 第28-29页 |
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4页 |
2.1 生产性能 | 第30-31页 |
2.1.1 前期的生产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30页 |
2.1.2 后期的生产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2.1.3 全期的生产性能结果与分析 | 第31页 |
2.2 屠宰性能 | 第31-32页 |
2.3 免疫器官指数 | 第32-37页 |
2.4 血清生化指标 | 第37-39页 |
2.4.1 血清血糖、血脂和尿酸 | 第37-39页 |
2.4.2 血清激素 | 第39页 |
2.5 脂肪沉积关键酶活性 | 第39-40页 |
2.6 脂肪沉积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 | 第40-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3.1 不同饲粮能量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3.2 不同饲粮能量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不同饲粮能量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45页 |
3.4 不同饲粮能量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不同饲粮能量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肉鸡脂肪沉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 不同饲粮能量水平和饲喂方式对肉鸡脂肪沉积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7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7-49页 |
4.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48页 |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