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土壤学论文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中文文摘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全球变暖的现状与趋势第12页
        1.1.2 大气氮沉降的现状与趋势第12-13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第13-16页
        1.2.1 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第13-14页
        1.2.2 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4页
        1.2.3 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14-15页
        1.2.4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的发展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4 本文侧重解决的科学问题第17-18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8-24页
    2.0 研究区的自然概况第18页
    2.1 研究技术路线第18页
    2.2 研究方法第18-24页
        2.2.1 实验设计与取样第18-20页
        2.2.2 实验方法第20-23页
        2.2.3 统计分析方法第23-24页
第3章 土壤微生物量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第24-34页
    3.1 土壤微生物量的响应第24-28页
        3.1.1 土壤微生物量碳第24-25页
        3.1.2 土壤微生物量氮第25-26页
        3.1.3 土壤微生物量磷第26-27页
        3.1.4 土壤微生物量的方差分析第27-28页
    3.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和微生物熵的响应第28-29页
        3.2.1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第28页
        3.2.2 微生物熵第28-29页
    3.3 讨论第29-32页
        3.3.1 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第29-31页
        3.3.2 增温和氮沉降对MBC/MBN、MBC/MBP和微生物熵的影响第31-32页
    3.4 小结第32-34页
第4章 土壤酶活性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第34-44页
    4.1 土壤酶活性的响应第34-36页
        4.1.1 C循环相关酶第34-36页
        4.1.2 N循环相关酶第36页
        4.1.3 P循环相关酶第36页
    4.2 土壤酶活性相关关系和特征比值的响应第36-38页
        4.2.1 生态酶化学计量第36-37页
        4.2.2 归一化酶活性第37-38页
    4.3 土壤酶的相关分析第38页
    4.4 讨论第38-41页
        4.4.1 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38-40页
        4.4.2 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酶特征比值的影响第40-41页
    4.5 小结第41-44页
第5章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第44-56页
    5.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第44-47页
    5.2 PLFA特征比值的响应第47-48页
    5.3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第48-49页
        5.3.1 PLFA主成分分析第48页
        5.3.2 PLFA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和相关分析第48-49页
    5.4 讨论第49-54页
        5.4.1 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9-53页
        5.4.2 增温和氮沉降对微生物群落特征值的影响第53-54页
    5.5 小结第54-56页
第6章 高通量功能测序结果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第56-64页
    6.1 细菌群落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第56-58页
        6.1.1 细菌群落结构第56-57页
        6.1.2 细菌处理间丰度热图第57页
        6.1.3 细菌种群多样性和优势度第57-58页
    6.2 真菌群落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第58-60页
        6.2.1 真菌群落第58-59页
        6.2.2 真菌处理间丰度热图第59-60页
        6.2.3 真菌种群多样性和优势度第60页
    6.3 讨论第60-62页
        6.3.1 增温和氮沉降对细菌群落的影响第60-62页
        6.3.2 增温和氮沉降对真菌群落的影响第62页
    6.4 小结第62-6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8页
    7.1 研究结论第64-65页
    7.2 研究创新第65-66页
    7.3 研究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6-78页
致谢第78-80页
个人简历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及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下一篇:梦境化叙事的视听表达一次梦境电影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