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9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过程 | 第9-10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0-11页 |
1.3.1 碳材料 | 第10-11页 |
1.3.2 合金类材料 | 第11页 |
1.3.3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1页 |
1.3.4 其它负极材料 | 第11页 |
1.4 硅基负极材料及其改进措施 | 第11-19页 |
1.4.1 合金化 | 第12页 |
1.4.2 纳米化 | 第12-13页 |
1.4.3 复合化 | 第13-14页 |
1.4.4 多孔化 | 第14-18页 |
1.4.5 界面改性 | 第18-19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0-21页 |
2.2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21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21页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 | 第21页 |
2.2.3 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Ray Diffraction,XRD) | 第21页 |
2.2.4 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分析仪(ASAP) | 第21页 |
2.2.5 热重分析(TG) | 第21页 |
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1-22页 |
2.3.1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21页 |
2.3.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中空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22-30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材料的制备 | 第22-24页 |
3.3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24-27页 |
3.3.1 球磨硅粉的性能表征 | 第24-25页 |
3.3.2 碳化后材料的SEM表征 | 第25-26页 |
3.3.3 HF刻蚀及CVD包碳后材料的SEM表征 | 第26-27页 |
3.3.4 不同包碳时间对电池涂布性能的影响 | 第27页 |
3.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7-28页 |
3.4.1 不同包碳时间对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2 不同SiO_2造孔剂添加量对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氯化钠模板制备多孔硅碳负极材料 | 第30-40页 |
4.1 引言 | 第30页 |
4.2 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设计 | 第30-31页 |
4.3 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1页 |
4.4 对比样的制备 | 第31-32页 |
4.5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32-36页 |
4.5.1 不同NaCl添加量的材料水洗前SEM表征 | 第32-33页 |
4.5.2 不同NaCl添加量的材料水洗前SEM表征 | 第33-34页 |
4.5.3 Si/C-122 洗涤后TEM表征 | 第34-35页 |
4.5.4 材料的XRD表征 | 第35-36页 |
4.5.5 材料的TG分析 | 第36页 |
4.5.6 材料的BET及孔径分析 | 第36页 |
4.6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6-39页 |
4.6.1 材料的循环性能 | 第37页 |
4.6.2 材料的倍率性能 | 第37-38页 |
4.6.3 充放电前后极片的变化 | 第38-3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高性能Si/NiSix/CNTs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 第40-49页 |
5.1 引言 | 第40-41页 |
5.2 硅/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设计 | 第41页 |
5.3 硅/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1-42页 |
5.4 对比样的制备 | 第42页 |
5.5 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42-46页 |
5.5.1 前驱体及 20wt% Ni的形貌分析 | 第42-43页 |
5.5.2 前驱体及 20%Ni的BET及孔径分析 | 第43-44页 |
5.5.3 材料的XRD及EDS能谱分析 | 第44-45页 |
5.5.4 材料的透射分析 | 第45-46页 |
5.6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46-48页 |
5.6.1 材料的循环性能 | 第46-47页 |
5.6.2 20%Ni的充放电特性 | 第47页 |
5.6.3 20%Ni的充放电曲线 | 第47页 |
5.6.4 20%Ni的倍率性能 | 第47-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