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制药废水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物理、化学法 | 第12-13页 |
1.2.2 生物处理法 | 第13页 |
1.3 含硫废水处理技术 | 第13-21页 |
1.3.1 硫酸盐废水厌氧生物代谢过程 | 第15-16页 |
1.3.2 SRB生理特性 | 第16页 |
1.3.3 SRB对MPB(产甲烷菌)的抑制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1.3.4 硫酸盐废水的生物处理 | 第18-21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21-23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1.5.1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1.5.2 装置与工艺简介 | 第24-25页 |
1.5.3 接种污泥 | 第25-27页 |
第2章 废水成分分析及特征污染物识别 | 第27-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2.1.1 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2 水样采集 | 第28页 |
2.1.3 水质分析情况 | 第28-29页 |
2.1.4 水质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2.2.1 色谱峰分析 | 第30-31页 |
2.2.2 组分识别与分类统计 | 第31-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SR-CR反应器中试研究 | 第35-45页 |
3.1 运行参数的控制 | 第35-36页 |
3.1.1 温度 | 第35页 |
3.1.2 pH值 | 第35-36页 |
3.1.3 进水负荷 | 第36页 |
3.1.4 上流速度 | 第36页 |
3.1.5 COD/SO_4~(2-)比 | 第36页 |
3.2 SR-CR反应器的启动 | 第36-39页 |
3.3 SR-CR反应器运行效果的研究 | 第39-42页 |
3.3.1 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产酸菌及产甲烷细菌的关系 | 第39-40页 |
3.3.2 反应器进出水pH变化 | 第40-41页 |
3.3.3 硫化物对MPB的抑制作用 | 第41页 |
3.3.4 进出水氨氮浓度的变化 | 第41-42页 |
3.3.5 上流速度对反应器运行影响 | 第42页 |
3.3.6 SR-CR反应器出水水质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4章 DSR反应器中试研究 | 第45-61页 |
4.1 DSR反应器运行参数的控制 | 第46-47页 |
4.1.1 温度及进水pH的确定 | 第46页 |
4.1.2 碳氮硫比例关系 | 第46-47页 |
4.1.3 进水硫化物浓度的确定 | 第47页 |
4.1.4 上流速度 | 第47页 |
4.2 DSR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效果 | 第47-55页 |
4.2.1 反应器启动参数 | 第47-49页 |
4.2.2 DSR反应器的启动运行效果 | 第49-52页 |
4.2.3 DSR反应器负荷提升阶段效果 | 第52-55页 |
4.2.4 DSR反应器微氧强化运行阶段效果 | 第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61页 |
第5章 混凝/芬顿深度处理影响因素研究 | 第61-74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1-62页 |
5.1.1 试验水质 | 第61页 |
5.1.2 试验材料 | 第61-62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62页 |
5.2 混凝沉淀处理试验研究 | 第62-67页 |
5.2.1 混凝试验步骤 | 第62-63页 |
5.2.2 混凝剂选择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63-64页 |
5.2.3 混凝试验中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第64-67页 |
5.2.4 混凝沉淀试验小结 | 第67页 |
5.3 芬顿处理试验研究 | 第67-74页 |
5.3.1 芬顿试验步骤 | 第67-68页 |
5.3.2 芬顿氧化正交试验 | 第68-69页 |
5.3.3 芬顿试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第69-73页 |
5.3.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