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高性能低功耗分布式存储系统架构 | 第15-25页 |
| 2.1 传统存储阵列 | 第15-17页 |
| 2.1.1 RAID | 第15页 |
| 2.1.2 DAS | 第15-16页 |
| 2.1.3 NAS | 第16-17页 |
| 2.1.4 SAN | 第17页 |
| 2.2 分布式存储系统 | 第17-21页 |
| 2.2.1 GFS | 第18页 |
| 2.2.2 HDFS | 第18-19页 |
| 2.2.3 Ceph | 第19-21页 |
| 2.3 整体系统架构 | 第21-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高性能Reed-Solomon编码的研究 | 第25-35页 |
| 3.1 Reed-Solomon编解码原理 | 第26-28页 |
| 3.1.1 RS code编码原理 | 第26页 |
| 3.1.2 RS code解码原理 | 第26-28页 |
| 3.2 Reed-Solomon编码矩阵 | 第28-30页 |
| 3.2.1 范德蒙德矩阵 | 第28-29页 |
| 3.2.2 柯西矩阵 | 第29-30页 |
| 3.3 ISA-L库 | 第30页 |
| 3.4 性能测试 | 第30-34页 |
| 3.4.1 SSE、AVX与AVX2指令集性能对比测试 | 第31页 |
| 3.4.2 范德蒙德RS与柯西RS性能对比测试 | 第31-32页 |
| 3.4.3 缓存对性能的影响测试 | 第32页 |
| 3.4.4 不同(n,m)对性能的影响测试 | 第32-3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冷数据层 | 第35-51页 |
| 4.1 冷数据层架构 | 第35-37页 |
| 4.2 文件映射关系 | 第37页 |
| 4.3 文件上传 | 第37-41页 |
| 4.3.1 文件上传流程 | 第37-39页 |
| 4.3.2 写计划 | 第39-40页 |
| 4.3.3 文件上传过程异常情况 | 第40-41页 |
| 4.4 文件下载 | 第41-43页 |
| 4.4.1 文件下载流程 | 第41-42页 |
| 4.4.2 文件下载过程异常情况 | 第42-43页 |
| 4.5 硬盘电源控制 | 第43-44页 |
| 4.6 负载均衡 | 第44-45页 |
| 4.7 容错性 | 第45-48页 |
| 4.7.1 故障 | 第45-47页 |
| 4.7.2 数据完整性 | 第47-48页 |
| 4.8 衡量指标 | 第48-50页 |
| 4.8.1 存储密度 | 第48页 |
| 4.8.2 数据传输速率 | 第48页 |
| 4.8.3 数据可靠性 | 第48-49页 |
| 4.8.4 可扩展性 | 第49页 |
| 4.8.5 功耗 | 第49-50页 |
| 4.9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热数据层 | 第51-65页 |
| 5.1 热数据层架构 | 第51-52页 |
| 5.2 对象存储 | 第52-59页 |
| 5.2.1 一致性哈希 | 第52-56页 |
| 5.2.2 数据一致性 | 第56-57页 |
| 5.2.3 上传下载对象流程 | 第57-58页 |
| 5.2.4 重新复制 | 第58-59页 |
| 5.3 文件存储 | 第59-62页 |
| 5.3.1 Protobuf | 第59页 |
| 5.3.2 FUSE接口实现 | 第59-60页 |
| 5.3.3 文件读写流程 | 第60-61页 |
| 5.3.4 多版本控制 | 第61-62页 |
| 5.4 衡量指标 | 第62-63页 |
| 5.4.1 存储密度 | 第62页 |
| 5.4.2 数据传输速率 | 第62页 |
| 5.4.3 数据可靠性 | 第62页 |
| 5.4.4 可扩展性 | 第62-63页 |
| 5.4.5 功耗 | 第63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 6.1 主要工作 | 第65页 |
| 6.2 不足之处 | 第65-66页 |
| 6.3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