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中庸的再认识:从概念表征到性向测度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 中庸思维研究综述第12-18页
   ·何为“中庸”第12-15页
   ·中庸思维的内涵第15-18页
 2 FOK判断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第18-19页
   ·FOK判断的内涵及其研究范式第18页
   ·FOK判断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3 态度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第19-21页
   ·态度的内涵第19页
   ·态度的相关理论第19-20页
   ·态度的测量第20页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关系第20-21页
 4 研究趋势第21-22页
第二部分 研究概述第22-25页
 1 问题提出第22页
 2 研究思路第22-23页
 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4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第24-25页
第三部分 中庸的概念表征第25-37页
 1 研究目的第25页
 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被试第25页
   ·材料第25页
   ·设计与步骤第25-26页
 3 数据初步统计第26-27页
   ·各词的联想强度第26页
   ·项目分类结果第26-27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7-34页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第27-28页
   ·多维标度的聚类分析结果第28-32页
   ·中庸概念解构图第32-33页
   ·两种聚类方法比较第33-34页
 5 讨论第34-36页
   ·杨氏“中庸实践思维体系”第34-35页
   ·“中庸的概念解构图”与杨氏构念图的异同第35-36页
 6 结论第36-37页
第四部分 中庸外显态度量表的编制第37-46页
 1 研究目的第37页
 2 研究方法第37-39页
   ·被试第37页
   ·材料第37-38页
   ·设计与步骤第38-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词语评定结果第39页
   ·项目分析结果第39-42页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42页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42-43页
   ·中庸外显态度的特点分析第43-44页
 4 讨论第44-45页
   ·中庸外显态度量表分析第44-45页
   ·中庸外显态度特点分析第45页
 5 结论第45-46页
第五部分 中庸外显态度和内隐倾向的测量第46-51页
 1 研究目的第46页
 2 研究方法第46-48页
   ·被试第46页
   ·材料第46-47页
   ·设计与步骤第47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47-48页
 3 结果统计与分析第48-49页
   ·目标词筛选第48页
   ·内隐中庸倾向结果与分析第48页
   ·中庸外显态度的结果第48-49页
   ·中庸外显态度和内隐倾向的相关分析第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5 结论第50-51页
第六部分 内隐中庸倾向对FOK判断的影响第51-57页
 1 研究目的第51页
 2 方法第51-52页
   ·被试第51页
   ·材料第51页
   ·实验仪器第51页
   ·实验设计第51页
   ·实验程序第51-52页
   ·数据处理第5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FOK判断准确性程度第52-53页
   ·高、低中庸组回忆阶段各项测验均值比较第53页
   ·高、低中庸组FOK判断等级比较第53-54页
   ·高、低中庸组FOK的产生机制第54-55页
 4 讨论第55-56页
 5 结论第56-57页
第七部分 总讨论第57-61页
 1 中庸的概念表征第57页
   ·中庸的概念解构图第57页
   ·解构图与杨氏构念图的异同第57页
 2 中庸外显态度量表的编制第57-58页
 3 中庸外显态度和内隐倾向的测量第58页
 4 内隐中庸倾向对FOK判断的影响第58-59页
 5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59页
   ·理论意义第59页
   ·应用价值第59页
 6 创新点第59-60页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待发展之处第60-61页
第八部分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74页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甫刑》可以观诫”说研究
下一篇:城市适婚人群的择偶偏好研究--基于婚恋网站的实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