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PCR检测三种小麦病毒及小麦黄花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1 前言 | 第13-33页 |
| ·小麦黄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发生和危害 | 第13-14页 |
| ·症状与寄主范围 | 第14-15页 |
| ·传播介体及病害发生规律 | 第15-16页 |
| ·基因组结构 | 第16-17页 |
| ·中国小麦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发生和危害 | 第17页 |
| ·症状与寄主范围 | 第17页 |
| ·传播介体及病害发生规律 | 第17-18页 |
| ·基因组结构 | 第18-19页 |
|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发生和危害 | 第19页 |
| ·症状与寄主范围 | 第19-20页 |
| ·传播介体及病害发生规律 | 第20-21页 |
| ·基因组结构 | 第21页 |
|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 ·生物学方法 | 第21-22页 |
| ·血清学方法 | 第22-24页 |
| ·电子显微镜方法 | 第24-25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5-27页 |
| ·多重PCR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植物病毒的遗传变异 | 第28-30页 |
| ·病毒的变异机制 | 第28页 |
| ·突变 | 第28-29页 |
| ·重组 | 第29-30页 |
| ·重排 | 第30页 |
| ·植物病毒种群遗传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 ·序列比对 | 第30-31页 |
|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31-3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3页 |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3页 |
| ·寡聚核苷酸引物 | 第3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46页 |
| ·小麦三种病毒的检测 | 第34-40页 |
| ·小麦黄花叶病毒全序列测定 | 第40-4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1页 |
| ·小麦三种病毒的检测 | 第46-50页 |
| ·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46-47页 |
| ·多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 第47-48页 |
| ·单重RT-PCR和多重RT-PCR电泳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 ·山东省田间样品的检测 | 第49-50页 |
| ·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结构分析 | 第50-61页 |
| ·病毒基因组的扩增 | 第50-51页 |
| ·病毒分离物基因组结构 | 第51页 |
| ·小麦黄花叶病毒分离物序列核苷酸、氨基酸一致率 | 第51-56页 |
| ·重组分析 | 第56-57页 |
|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57-61页 |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61页 |
| 4 讨论 | 第61-64页 |
| ·小麦三种病毒的检测 | 第61-62页 |
| ·小麦黄花叶病毒遗传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 5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 附录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