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进展 | 第10页 |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22页 |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14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4-20页 |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气候 | 第14-16页 |
·地表水系 | 第16页 |
·水文地质 | 第16-17页 |
·地层构造 | 第17页 |
·地层 | 第17页 |
·构造 | 第17页 |
·土壤与植被 | 第17-18页 |
·土壤 | 第17页 |
·植被 | 第17-18页 |
·煤炭资源 | 第18-2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主要环境问题 | 第20-21页 |
·数据获取与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第22-27页 |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 第22页 |
·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 第22页 |
·生态足迹的基本假设 | 第22页 |
·生态足迹的模型计算 | 第22-25页 |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22-23页 |
·步骤及方法 | 第23-25页 |
·生态足迹指数 | 第25页 |
·生态压力指数 | 第25-26页 |
·生态协调度指数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离柳矿区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27-39页 |
·离柳矿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第27-30页 |
·离柳矿区2008年生态足迹数据处理 | 第27-29页 |
·离柳矿区2008年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9-30页 |
·离柳矿区2008年-2011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 | 第30-37页 |
·离柳矿区2008年-2011年生态足迹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离柳矿区2008年-2011年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离柳矿区2008年-2011年生态赤字与盈余 | 第36-37页 |
·离柳矿区2008年-2011年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与评价 | 第37-39页 |
第五章 2015年-2029年离柳矿区可持续发展预测与评价 | 第39-47页 |
·灰色预测方法 | 第39-40页 |
·2015年-2029年离柳矿区生态足迹预测 | 第40-42页 |
·2015年-2029年离柳矿区生态承载力预测 | 第42-43页 |
·2015-2029年离柳矿区离柳矿区可持续发展预测 | 第43-46页 |
·人均生态赤字/盈余 | 第43-44页 |
·生态足迹指数 | 第44页 |
·生态压力指数 | 第44-45页 |
·生态经济协调指数 | 第45-46页 |
·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7页 |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3-54页 |
承诺书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