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公司装配线单元生产方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 ·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单元生产方式 | 第16-19页 |
| ·单元生产方式涵义 | 第16-17页 |
| ·单元生产的特征 | 第17页 |
| ·单元生产的优点 | 第17-18页 |
| ·单元生产的缺点 | 第18-19页 |
| ·单元生产的布局形态 | 第19-21页 |
| ·单元生产方式的局限性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T公司建立单元前期分析 | 第23-37页 |
| ·单元生产线建立的条件 | 第23-24页 |
| ·实施单元生产的步骤 | 第24页 |
| ·T公司产品基础资料分析 | 第24-26页 |
| ·T公司X产品的装配特点 | 第25页 |
| ·A产品的PQ分析 | 第25-26页 |
| ·A产品生产现状描述 | 第26-36页 |
| ·产能现状 | 第26页 |
| ·A产品制造流程现状 | 第26-27页 |
| ·A产品生产周期 | 第27页 |
| ·A产品的装配周期 | 第27-28页 |
| ·X产品装配布局及路线图 | 第28-30页 |
| ·对X产品的装配过程进行动素分析 | 第30-33页 |
| ·利用价值流分析方法分析X产品生产现状 | 第33-35页 |
| ·X产品的各工位平衡图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T公司建立单元生产线 | 第37-63页 |
| ·工艺精益化 | 第38-47页 |
| ·工艺优化 | 第38-39页 |
| ·工艺精益化 | 第39页 |
| ·工艺稳健化 | 第39页 |
| ·工艺标准化 | 第39页 |
| ·X产品工艺精益化改进措施 | 第39-47页 |
| ·布局设计 | 第47-58页 |
| ·时间分析 | 第47-49页 |
| ·工作站拆分 | 第49-56页 |
| ·布局形态确定 | 第56-58页 |
| ·物流设计 | 第58-60页 |
| ·标准作业指导书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基于QFD的T公司单元生产线的评价 | 第63-69页 |
| ·质量功能展开概述 | 第63-64页 |
| ·运用QFD方法进行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64页 |
| ·质量功能展开在单元生产线评估中的实施 | 第64-67页 |
| ·选取生产线需求指标 | 第64页 |
| ·确定需求指标的相对权重 | 第64-65页 |
| ·确定单元生产线的技术指标 | 第65-66页 |
| ·生产线需求指标与技术指标的相关度 | 第66-67页 |
| ·技术指标权重计算 | 第67页 |
| ·评估结果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总结 | 第69页 |
|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