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宗教建筑论文

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26页
绪论第26-54页
 一、为何研究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第26-29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29-37页
 三、基本研究材料第37-42页
 四、研究基础第42-47页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47-49页
 六、论文结构第49-51页
 七、论文收获与未尽事宜第51-54页
第一章、百年以来大同华严寺的调查研究第54-75页
 第一节、初现辽代建筑:日本学者的调查与研究第54-63页
  一、伊东忠太的发现第54-57页
  二、关野贞的两次调查与断代第57-61页
  三、村田治郎的调查与研究第61-63页
 第二节、深入研究阶段:中国营造学社的调查与研究第63-70页
  一、后来居上第63-66页
  二、辽、金、宋构之别第66-70页
 第三节、近五十年的调查与研究第70-75页
  一、文物保护主导下的调查与研究第70-73页
  二、欧美学者的研究第73-75页
第二章、大同华严寺的千年历史走向第75-144页
 第一节、肇自元魏、李唐之说第75-81页
  一、溯源第75-77页
  二、正统观念下的附会第77-81页
 第二节、辽代华严寺的创立与扩建第81-118页
  一、战乱之地大同第81-83页
  二、辽兴宗建寺的背景第83-100页
  三、辽道宗敕建大华严寺第100-104页
  四、华严寺的御容殿第104-118页
 第三节、高僧主导下的金、元两度重兴第118-131页
  一、金朝之华严寺第118-126页
  二、慧明、海云与蒙元时期的大华严寺第126-131页
 第四节、地方关怀下的明、清华严寺第131-144页
  一、废寺复立的华严寺第131-137页
  二、上、下华严的重修与地方支持第137-144页
第三章、薄伽教藏殿调查补记和新识第144-244页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的建筑本体第144-181页
  一、台及地面第145-149页
  二、墙体及门窗第149-150页
  三、殿身铺作第150-156页
  四、柱、平面及用尺第156-161页
  五、梁架结构第161-168页
  六、藻井与平棊第168-174页
  七、建筑彩绘第174-179页
  八、屋盖第179-181页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及天宫楼阁第181-214页
  一、藏身第181-187页
  二、壁藏铺作第187-202页
  三、钩栏华版第202-204页
  四、屋面第204-206页
  五、彩绘第206-214页
 第三节、薄伽教藏殿的塑像造型、服饰与妆銮第214-239页
  一、佛像第215-219页
  二、菩萨像第219-232页
  三、弟子像第232-233页
  四、供养人像第233-235页
  五、天王像第235-237页
  六、其他塑像第237-239页
 第四节、附属文物情况第239-244页
  一、牌匾第239-241页
  二、殿内碑刻第241-244页
第四章、由斗栱组合及补间铺作驼峰解读辽代建筑和薄伽教藏殿外部形象第244-299页
 第一节、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辽代建筑分期第244-248页
 第二节、从斗栱组合解读辽代建筑形象第248-272页
  一、结构需要亦或形象追求第248-252页
  二、七铺作斗栱组合的两种极端风格第252-259页
  三、薄伽教藏为代表的五铺作斗栱组合第259-266页
  四、杂糅并置的多样化斗栱组合第266-272页
 第三节、辽式驼峰与栱眼壁彩绘考第272-289页
  一、辽代建筑的补间铺作与驼峰第272-275页
  二、辽式驼峰的来源及表达内容第275-282页
  三、绘制与塑造:栱眼壁彩画与驼峰第282-289页
 第四节、尘世与净土的空间界限第289-299页
第五章、薄伽教藏殿内部空间的宗教观念表达与设计第299-347页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反映的辽代佛教思想第299-319页
  一、末法观念下的薄伽教藏殿藏经、内部空间及三世佛第299-313页
  二、薄伽教藏殿对华严思想的具现化表达第313-319页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内部宗教空间设计第319-347页
  一、塑像的整体空间设计意匠第319-334页
  二、殿内的顶面设计及其对宗教空间环境的营造第334-347页
结语第347-351页
参考文献第351-370页
附录一、华严寺大事年表第370-373页
附录二、华严寺石刻、题记文辑录第373-423页
附录三、1980年代薄伽教藏殿维修前测绘测稿内容总录第423-440页
附录四、新绘薄伽教藏殿测绘图第440-452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52-454页
致谢第454-456页

论文共4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
下一篇:基于建筑设计的居住建筑外立面火灾竖向蔓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