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螺环戊烷氧化吲哚的合成方法 | 第7-19页 |
前言 | 第7页 |
·通过 1,3-偶极环加成得到螺环戊烷氧化吲哚 | 第7-13页 |
·由靛红类化合物衍生的甲亚胺叶立德参与 1,3-偶极环加成合成螺环戊烷氧化吲哚 | 第7-10页 |
·其它偶极子参与的 1,3-偶极环加成 | 第10-13页 |
·通过串联反应得到螺环戊烷氧化吲哚 | 第13-18页 |
·金属催化的串联反应合成螺环戊烷氧化吲哚 | 第13-16页 |
·金属与配体络合催化的串联反应合成螺环戊烷氧化吲哚 | 第16-17页 |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反应合成螺环戊烷氧化吲哚 | 第17-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钯催化的乙烯基环丙烷与靛红衍生亚胺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 | 第19-34页 |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 第19-20页 |
·靛红衍生亚胺原料的合成 | 第20-21页 |
·手性亚磷酰胺配体L24 L25的合成 | 第21页 |
·消旋体的制备及分析条件的建立 | 第21-24页 |
·消旋体的制备 | 第21-22页 |
·分析条件的建立 | 第22-24页 |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4-30页 |
·手性膦配体的筛选 | 第24-28页 |
·溶剂的筛选 | 第28-29页 |
·金属与配体比例的筛选 | 第29页 |
·温度的筛选 | 第29-30页 |
·分子筛对反应的影响 | 第30页 |
·乙烯基环丙烷与靛红衍生亚胺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 | 第30-32页 |
·反应可能的机理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4-44页 |
·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部分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 第34-36页 |
·靛红取代亚胺的制备方法 | 第36-37页 |
·乙烯基环丙烷与靛红衍生亚胺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 | 第37-44页 |
·消旋体的制备步骤 | 第37页 |
·不对称产物的制备步骤 | 第37页 |
·不对称产物的表征 | 第37-44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部分化合物附图 | 第49-77页 |
致谢 | 第77-80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