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塔场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1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地层划分对比 | 第9页 |
·沉积相类型及展布 | 第9页 |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 | 第9页 |
·储层类型及其分布 | 第9页 |
·技术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0-11页 |
第2章 工区概况 | 第11-17页 |
·工区位置 | 第11页 |
·油气钻探 | 第11-17页 |
第3章 地层特征 | 第17-25页 |
·地层划分 | 第17页 |
·地层分布特征 | 第17-25页 |
·须一段(T_3x~1) | 第20-21页 |
·须二段(T_3x~2) | 第21-22页 |
·须三段(T_3x~3) | 第22页 |
·须四段(T_3x~4) | 第22页 |
·须五段(T_3x~5) | 第22-23页 |
·须六~1亚段(T_3x~6_1) | 第23-24页 |
·须六~2亚段(T_3x~6_2) | 第24页 |
·须六~3亚段(T_3x~6_3) | 第24-25页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5-38页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5-30页 |
·沉积相类型 | 第25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25-29页 |
·沉积相模式 | 第29-30页 |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 第30-38页 |
·砂体分布特征 | 第30-35页 |
·沉积展布及其演化 | 第35-38页 |
第5章 储层特征 | 第38-57页 |
·储层基本特征 | 第38-47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8-40页 |
·物性特征 | 第40-47页 |
·储集空间类型与孔喉结构特征 | 第47-51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47-49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9-51页 |
·储层非均质性与储集类型 | 第51-57页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2页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2-53页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3-54页 |
·微观非均质性 | 第54-55页 |
·储集类型 | 第55-57页 |
第6章 储层测井资料解释 | 第57-80页 |
·测井资料预处理 | 第57-59页 |
·平滑滤波处理 | 第57页 |
·环境校正 | 第57页 |
·岩心测井刻度 | 第57-59页 |
·储层测井资料解释 | 第59-80页 |
·测井解释模型 | 第59-72页 |
·解释结果与模型精度验证 | 第72-76页 |
·储层流体性质的判识 | 第76-80页 |
第7章 储层分类及其分布 | 第80-90页 |
·储层物性下限 | 第80-84页 |
·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 | 第80-81页 |
·含油产状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 | 第81-82页 |
·经验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 | 第82-84页 |
·储层分类 | 第84-85页 |
·储层分布特征 | 第85-90页 |
·须四段储层分布特征 | 第85-86页 |
·须六~1亚段储层分布特征 | 第86-90页 |
第8章 结论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