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5.12地震后北川不同滑坡治理措施效果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引言第9-18页
     ·研究背景第9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6页
       ·震后滑坡形成第10-11页
       ·治理技术措施第11-12页
       ·震后植被恢复研究第12-13页
       ·震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第13-14页
       ·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第14-15页
       ·植被-土壤系统综合评价第15-16页
     ·目前存在问题第16-18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8-24页
     ·自然概况第18-22页
       ·地理位置第18页
       ·气候第18-19页
       ·水文第19-20页
       ·地质地貌第20页
       ·土壤第20-21页
       ·植被第21-22页
     ·社会经济情况第22页
     ·研究区植被恢复工程介绍第22-24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32页
     ·研究内容第24页
     ·研究方法第24-30页
       ·样地布设第24-28页
       ·外业调查第28-29页
       ·室内实验第29页
       ·数据分析第29-30页
     ·技术路线第30-32页
4. 植被特征研究第32-42页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第32-35页
       ·不同恢复方式物种组成第32-34页
       ·不同工程措施物种组成第34-35页
       ·工程区不同坡位物种组成第35页
     ·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第35-37页
       ·不同恢复方式植物多样性第35-36页
       ·不同工程措施植物多样性第36-37页
       ·工程区不同坡位植物多样性第37页
     ·植物群落物种相似性第37-39页
       ·不同恢复方式物种相似性对比第37-38页
       ·不同工程措施物种相似性对比第38-39页
       ·工程区不同坡位物种相似性对比第39页
     ·林下植被生物量第39-40页
       ·不同恢复方式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比第39-40页
       ·不同工程措施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比第40页
       ·工程区不同坡位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比第40页
     ·小结第40-42页
5. 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第42-51页
     ·不同恢复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第42-47页
     ·不同工程措施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第47-48页
     ·工程区不同坡位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第48-49页
     ·小结第49-51页
6. 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第51-62页
     ·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灰色相关度第51-52页
     ·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pearson相关分析第52-55页
     ·不同恢复方式生态恢复效果综合评价第55-59页
     ·工程区不同坡位生态恢复效果综合评价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7. 讨论与结论第62-64页
     ·讨论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个人简介第71-73页
导师简介第73-75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75-77页
致谢第77-79页
附录第79-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北神农架林区川金丝猴栖息地适宜性变化研究
下一篇:超声波纸浆特性及其抄造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