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综述一 近十年有关脉象意义的研究进展 | 第15-26页 |
1 脉象意义的文献研究 | 第15-17页 |
·针对某种脉象临床意义的文献研究 | 第15-16页 |
·针对某文献著作中脉象临床意义的文献研究 | 第16-17页 |
2 脉象意义的临床研究 | 第17-21页 |
·临床经验总结 | 第17-18页 |
·临床病例调查 | 第18页 |
·基于脉象仪的脉象客观化研究 | 第18-21页 |
3 六部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客观化研究 | 第21页 |
4 脉学新体系的研究 | 第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综述二 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对人体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6-36页 |
1 疼痛的机制研究 | 第26-29页 |
·疼痛产生的外周机制 | 第26-27页 |
·疼痛产生的中枢机制 | 第27-29页 |
2 疼痛对人体的影响 | 第29-32页 |
·疼痛对身体的影响 | 第29-30页 |
·疼痛对心理的影响 | 第30-31页 |
·疼痛对认知神经机制的影响 | 第31页 |
·疼痛的评估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第一部分 中医对痛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6-44页 |
1 属实证的痛证/症的病因病机 | 第36-41页 |
·六淫阻滞经脉 | 第36-39页 |
·气滞、血瘀和痰饮致痛 | 第39-40页 |
·脏腑之气不通则痛 | 第40-41页 |
2 属虚证的痛证/症的病因病机 | 第41-42页 |
·气血亏虚失荣则痛 | 第41-42页 |
·阳虚失荣则痛 | 第42页 |
·阴虚失荣致痛 | 第42页 |
3 属虚实夹杂证的痛证/症的病因病机 | 第42-43页 |
·因气血亏虚致实 | 第42页 |
·因阳虚致实 | 第42-43页 |
·因阴虚致实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痛证/症脉象变化特征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44-90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检索方法 | 第44页 |
·纳入检索的文献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86页 |
·痛证/症(泛指)的脉象特点 | 第45-49页 |
·身体不同部位痛证/症的脉象特点 | 第49-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4 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三部分 原发性痛经发作前后脉象、脉图变化的临床观察 | 第90-10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90-91页 |
·被试者来源 | 第90页 |
·诊断标准 | 第90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90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90页 |
·脱落标准 | 第90-9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91-94页 |
·本量 | 第91页 |
·观测时点的选取 | 第91页 |
·疼痛程度的评定 | 第91页 |
·脉象仪和脉图的采集 | 第91-93页 |
·针刺止痛方法 | 第93页 |
·统计方法 | 第93-94页 |
3 结果 | 第94-98页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94页 |
·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结果 | 第94页 |
·原发性痛经患者各时点脉象变化情况 | 第94-95页 |
·原发性痛经患者各时点脉图变化情况 | 第95-97页 |
·原发性痛经患者脉率的变化 | 第97页 |
·归一化的t值的变化结果比较 | 第97-98页 |
4 讨论 | 第98-100页 |
5 小结 | 第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附表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