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冷杉论文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更新与林窗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引言第12-15页
     ·立题依据第12-13页
     ·科学问题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林窗第15-21页
       ·林窗属性第16-18页
       ·林窗环境第18-21页
     ·林窗对植物更新的影响第21-22页
       ·林窗中非生物因子对植物更新的影响第21页
       ·林窗地表微生境对植物更新的影响第21-22页
       ·植物更新对林窗环境的反应第22页
     ·林窗下伴生植物对亚高山针叶树更新的影响第22-24页
3. 研究对象及方法第24-35页
     ·研究区概况第24-25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24-25页
     ·研究对象概况(岷江冷杉)第25-26页
   ·研究思路第26-27页
     ·研究内容第27-29页
       ·林窗大小对缺苞箭竹及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28页
       ·林窗年龄对缺苞箭竹及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28页
       ·缺苞箭竹盖度及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28页
       ·林窗大小、年龄及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28-29页
       ·林窗大小、年龄及缺苞箭竹盖度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29页
       ·林窗大小、年龄、缺苞箭竹盖度及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29页
     ·研究方法第29-35页
       ·调查方法第29-31页
       ·数据分析第31-35页
4. 林窗大小对缺苞箭竹及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35-41页
     ·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林窗大小分布第36页
       ·林窗大小对缺苞箭竹的影响第36-37页
       ·林窗大小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37-38页
     ·讨论第38-40页
       ·林窗大小分布第38-39页
       ·林窗大小对缺苞箭竹的影响第39页
       ·林窗大小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39-40页
     ·小结第40-41页
5. 林窗年龄对缺苞箭竹及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41-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林窗年龄分布第41-42页
       ·林窗年龄对缺苞箭竹的影响第42-43页
       ·林窗年龄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43页
     ·讨论第43-44页
       ·林窗年龄分布第44页
       ·林窗年龄对缺苞箭竹的影响第44页
       ·林窗年龄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44页
     ·小结第44-46页
6. 缺苞箭竹盖度及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46-52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林窗微生境第47页
       ·缺苞箭竹盖度对岷江冷杉更新总量的影响第47-48页
       ·缺苞箭竹盖度及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密度的影响第48-50页
     ·讨论第50-51页
     ·小结第51-52页
7. 林窗大小、年龄及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52-63页
     ·结果与分析第53-59页
       ·林窗大小及年龄对林窗微生境分布的影响第53-54页
       ·林窗大小及年龄对缺苞箭竹的影响第54-55页
       ·林窗大小、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55-57页
       ·林窗年龄、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57-59页
     ·讨论第59-61页
     ·小结第61-63页
8. 林窗大小、年龄及缺苞箭竹盖度对岷江冷杉更新的影响第63-72页
     ·结果与分析第64-68页
       ·林窗大小、年龄对缺苞箭竹密度及盖度的影响第64-65页
       ·林窗大小及缺苞箭竹盖度对岷江冷杉更新密度的影响第65-66页
       ·林窗年龄及缺苞箭竹盖度对岷江冷杉更新密度的影响第66-68页
     ·讨论第68-70页
     ·小结第70-72页
9. 林窗大小、年龄,缺苞箭竹盖度及微生境对岷江冷杉更新的综合影响第72-81页
     ·结果与分析第73-77页
       ·不同大小、年龄及缺苞箭竹盖度的林窗内四种微生境的分布比例第73-75页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第75-76页
       ·环境因子与岷江冷杉更新密度的相关性分析第76-77页
       ·环境因子与岷江冷杉更新密度的回归分析第77页
     ·讨论第77-80页
       ·轻度干扰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第78页
       ·中度干扰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第78-79页
       ·重度干扰型大熊猫栖息地自然恢复模式第79页
       ·结合大熊猫对微生境的选择第79-80页
     ·小结第80-81页
10.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主要结论第81-82页
     ·创新点第82页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5页
个人简介第95-96页
导师简介第96-97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宫苑则例中的装修作制度研究
下一篇:京冀合作造林工程绩效评估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