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法律法规的局限性 | 第9页 |
·繁荣经济下城市化的进程过快 | 第9-10页 |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意识的觉醒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查阅法 | 第11页 |
·调查法 | 第11-12页 |
·专家咨询法 | 第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太原府城历史过往研究 | 第13-31页 |
·城市概况 | 第13-15页 |
·地理位置及环境 | 第13-15页 |
·地方文化 | 第15页 |
·历史沿革 | 第15-18页 |
·石器时代 | 第15-16页 |
·春秋时期 | 第16页 |
·秦汉时期 | 第16-17页 |
·盛唐时期 | 第17页 |
·北宋时期 | 第17页 |
·明清时期 | 第17-18页 |
·近代 | 第18页 |
·新中国时期 | 第18页 |
·城址变迁 | 第18-23页 |
·晋阳古城 | 第18-19页 |
·宋平晋城 | 第19-21页 |
·明太原府城 | 第21-22页 |
·清太原城 | 第22页 |
·民国太原 | 第22页 |
·新中国太原城 | 第22-23页 |
·中原北门控扼四方的都城重镇 | 第23-31页 |
·捍卫中原的北方战略要地 | 第23页 |
·北方政权的必争之地 | 第23-24页 |
·历代反映军镇特点的城防格局 | 第24-28页 |
·反映军镇特点的城市外围防御体系遗存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太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现状 | 第31-37页 |
·地方法规 | 第31页 |
·保护规划 | 第31-32页 |
·机构及职能 | 第32-33页 |
·保护资金 | 第33页 |
·主要面临的问题 | 第33-37页 |
·历史古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未意识到历史文化及其载体的宝贵价值 | 第33-34页 |
·缺乏整体保护思路,太原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逐步丧失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府城的建筑形制研究 | 第37-87页 |
·太原府城总体格局形制概述 | 第38页 |
·府城中的“点” | 第38-59页 |
·府城内宗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 第48-52页 |
·府城内行政建筑的发展演变 | 第52-54页 |
·学校类建筑的发展演变 | 第54-56页 |
·商业服务建筑的发展演变 | 第56-57页 |
·居住建筑的发展演变 | 第57-59页 |
·点缀性建筑 | 第59页 |
·府城中的“线” | 第59-66页 |
·传统街巷 | 第60-61页 |
·传统街巷发展与历史文脉保护 | 第61-63页 |
·太原府城传统街巷名称来源 | 第63页 |
·历史城区的道路交通组织的保护措施 | 第63-64页 |
·河流水系 | 第64页 |
·古城墙 | 第64-66页 |
·府城中的“面” | 第66-87页 |
·东三巷历史文化街区 | 第66-76页 |
·文瀛湖风貌保护区 | 第76-87页 |
第五章 太原府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87-95页 |
·文物建筑保护研究 | 第87-90页 |
·文物建筑的总体保护措施 | 第88-89页 |
·文物建筑灾害及威胁防御措施 | 第89页 |
·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 第89-90页 |
·历代城廓格局保护 | 第90页 |
·街道格局保护 | 第90-91页 |
·南北向景观道路 | 第90-91页 |
·东西向景观道路 | 第91页 |
·太原府城城址环境保护 | 第91页 |
·严格保护与太原府城的城西水系密切相关的北沙河、南沙河形态格局。 | 第91页 |
·控制形成东山双塔寺与太原府城之间的实现通廊 | 第91页 |
·保护控制太原府城历史城区与东西山之间的联系 | 第91页 |
·府城城池格局展示 | 第91-95页 |
·历史轴线关系展示 | 第92-93页 |
·近现代省城先锋功能展示 | 第93页 |
·建设展示标识系统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书目 | 第97-99页 |
插图表格目录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