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缺失现象的分析研究 | 第17-29页 |
·商业活力的概念 | 第17-19页 |
·商业活力的定义 | 第17页 |
·商业活力的构成 | 第17-19页 |
·塑造商业活力的目的 | 第19页 |
·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缺失的现状调研 | 第19-27页 |
·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经营面临活力缺失问题 | 第19-20页 |
·北京地下商业空间经营现状调研与问题总结 | 第20-27页 |
·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客流引入不足 | 第27页 |
·内部设计不佳 | 第27页 |
·消费者心理偏见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地下商业空间客流动线属性分析 | 第29-37页 |
·地下商业空间特性分析 | 第29-32页 |
·地下商业空间定义及分类 | 第29-30页 |
·地下商业空间与传统商业空间的区别 | 第30-32页 |
·地下商业空间的优势与劣势 | 第32页 |
·客流动线的定义及作用 | 第32-34页 |
·客流动线的定义 | 第32页 |
·客流动线的功能 | 第32-33页 |
·客流动线设计对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提升作用 | 第33-34页 |
·地下商业空间客流动线的组成及构成要素 | 第34-36页 |
·地下商业空间外部客流动线组成 | 第34-35页 |
·地下商业空间内部客流动线组成 | 第35-36页 |
·地下商业空间客流动线构成要素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提高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外部客流动线设计策略 | 第37-59页 |
·提高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外部客流动线设计原则 | 第37-38页 |
·增加易达性 | 第37页 |
·提升可识别性 | 第37-38页 |
·加强引入性 | 第38页 |
·入.空间设计 | 第38-48页 |
·明确入口空间的形象与存在感 | 第38-44页 |
·明亮化设计 | 第44-46页 |
·聚客元素设置 | 第46-48页 |
·行人步行动线设计 | 第48-56页 |
·易达性设计 | 第48-52页 |
·首层化设计 | 第52-54页 |
·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 | 第54-56页 |
·外部交通动线设计 | 第56-57页 |
·外部交通便利通达 | 第56页 |
·进出停车场动线设置合理 | 第56-57页 |
·满足货运服务流线的特殊设计要求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提高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内部客流动线设计策略 | 第59-93页 |
·提高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内部客流动线设计原则 | 第59-62页 |
·动线组织清晰流畅 | 第60页 |
·停驻空间设置充足 | 第60-61页 |
·空间环境体验舒适 | 第61页 |
·可识别性良好 | 第61-62页 |
·水平客流动线设计 | 第62-78页 |
·动线组织结构清晰合理 | 第62-68页 |
·合理引导客流 | 第68-73页 |
·舒适的动线空间尺度 | 第73-76页 |
·通过曲直结合丰富空间多样性 | 第76-78页 |
·垂直客流动线设计 | 第78-83页 |
·垂直客流动线交通设施形式 | 第78页 |
·均衡建筑不同楼层客流量 | 第78-82页 |
·加强垂直交通设施的可视性与可达性 | 第82-83页 |
·辅助商业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83页 |
·客流动线节点空间设计 | 第83-87页 |
·利用中庭空间优化客流动线系统 | 第83-85页 |
·通过标志性景观节点增加动线可识别度 | 第85-86页 |
·增加休憩设施体现人性化关怀 | 第86-87页 |
·界面及辅助设施设计 | 第87-91页 |
·界面设计丰富多样 | 第87-88页 |
·利用自然采光改善内部环境 | 第88-89页 |
·利用灯光辅助商业氛围营造 | 第89-90页 |
·合理设置指示标示设施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1页 |
附录A:图纸目录 | 第95-99页 |
附录B:表格目录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