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社区交往空间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信息时代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8页 |
| ·城市社区交往危机 | 第8-9页 |
| ·社区交往问题没有得到社会足够重视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概念界定 | 第10-14页 |
| ·信息时代、信息化 | 第10-12页 |
| ·社区、信息时代社区 | 第12-14页 |
| ·社区交往空间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框架 | 第16-18页 |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及其交互性 | 第18-19页 |
| ·信息技术 | 第18页 |
| ·多媒体技术——初识“互动性” | 第18-19页 |
| ·互联网——实时“互动性” | 第19页 |
| ·社区交往行为及空间理论 | 第19-23页 |
| ·主体间交互性理论 | 第19-20页 |
| ·行为与环境关系理论 | 第20-23页 |
| ·新城市主义理论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 | 第23页 |
| ·社区交往发生的动力机制 | 第23-25页 |
| ·社会关系的组织 | 第23-24页 |
| ·教化与信息交流 | 第24页 |
| ·情感交流与精神愉悦 | 第24页 |
| ·助于形成健康的个人性格 | 第24页 |
| ·安全感与归属感 | 第24-25页 |
| ·社区交往空间转变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 ·居民生活方式信息化 | 第25页 |
| ·社区居住模式的变更 | 第25-27页 |
| ·社区交往媒介信息化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居民交往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分析 | 第30-60页 |
| ·社区交往空间的类型与层次划分 | 第30-32页 |
| ·社区实体空间——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 第30-31页 |
| ·社区中际空间——实体与虚拟相融合的空间 | 第31页 |
| ·社区虚拟空间——无边界的网络交往空间 | 第31-32页 |
| ·社区交往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 第32-43页 |
| ·社区庭院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现状分析 | 第36-42页 |
| ·社区设施场地空间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 ·社区主体构成及交往行为特点 | 第43-53页 |
| ·社区主体结构特点 | 第43-44页 |
| ·交往形式及空间选择研究 | 第44-46页 |
| ·社区居民交往行为特点及需求差异化分析 | 第46-53页 |
| ·社区居民对交往空间的需求 | 第53-59页 |
| ·开敞性休闲空间需求 | 第54页 |
| ·运动型交往空间需求 | 第54-55页 |
| ·多功能复合空间需求 | 第55-56页 |
| ·商务型交往空间需求 | 第56-57页 |
| ·网络渗透的交往空间需求 | 第57页 |
| ·社区网络服务空间需求 | 第57-58页 |
| ·便捷性物流空间需求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4章 信息时代社区交往空间分析 | 第60-72页 |
| ·社区居住模式发展历程及空间变化趋势 | 第60-62页 |
| ·社区居住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60-62页 |
| ·社区空间发展的变化趋势 | 第62页 |
| ·社区实体交往空间的转变 | 第62-65页 |
| ·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复合中心或轴线型 | 第62-63页 |
| ·空间组织形态从二维平面形态到多维网络形态 | 第63-64页 |
| ·空间功能从固定化到弹性化 | 第64页 |
| ·空间环境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 第64-65页 |
| ·社区中际空间的形成 | 第65-67页 |
| ·社区虚拟交往空间的催生 | 第67-68页 |
| ·虚拟社区 | 第67页 |
| ·网络传媒空间 | 第67-68页 |
| ·虚拟娱乐空间 | 第68页 |
| ·信息时代社区交往空间探索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5章 信息时代促进社区交往的空间设计策略 | 第72-82页 |
| ·基于居民生活需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适 | 第72-77页 |
| ·调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 | 第72-74页 |
|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划分 | 第74-75页 |
|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题内容配置 | 第75-76页 |
|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建立互动关系 | 第76-77页 |
| ·构建社区交往空间与生活空间耦合的网络体系 | 第77-79页 |
| ·社区交往空间与网络交往渗透 | 第77页 |
| ·社区交往空间与家庭办公需求结合 | 第77页 |
| ·社区交往空间与运动健身空间 | 第77-78页 |
| ·社区交往空间与交通出行结合 | 第78页 |
| ·社区交往空间与居民消费空间 | 第78-79页 |
| ·社区交往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 | 第79-80页 |
| ·各年龄阶段居民的交往距离分析 | 第79页 |
| ·社区交往空间服务半径推理 | 第79-80页 |
| ·社区交往空间的布局优化 | 第80页 |
| ·社区线上线下交往体系的建立 | 第80-81页 |
| ·虚拟社区交往平台的建立 | 第80-81页 |
| ·线下交往活动的组织与互动 | 第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附录1:信息时代城市社区交往空间问题调查 | 第89-91页 |
| 附录2:社区交往空间需求及公共服务设施调查(一) | 第91-94页 |
| 附录3:社区交往空间需求及公共服务设施调查(二) | 第94-97页 |